欲寻镇龙山龙脉,必先明辨,问的是天下哪一座镇龙山?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唤作“镇龙”者,非止一处、其名或因山势雄伟,如神龙镇守一方;或因传说曾有恶龙为患,后被高人镇压于此、名号之中,已然蕴含了风水上的深意、“镇”字,既是威慑,亦是守护、龙脉之气,暴烈则为灾,驯服则为福、镇龙山之名,本身就是对龙脉气场的一种期许与调和。
探寻镇龙山的龙脉所在,不可一概而论、每一座镇龙山,其龙脉的来去、走向、结穴之处,皆由其具体的山川形势、水流走向而定,须亲临其境,格物致知,方能窥其一二、虽地域有别,但寻龙之法,其理相通。
所谓龙脉,并非玄虚之物,实乃山脉的走向与气势、古人将连绵起伏的山峦,比作游走于大地的巨龙、龙有源头,称之为太祖山,通常是区域内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是龙脉力量的根本源泉、自太祖山发脉,分出干龙、支龙,一路蜿蜒前行,其中经历剥换、过峡、束气等种种变化,如龙身脱胎换骨,愈是靠近结穴之地,山势愈发清秀、灵动。
要在镇龙山上寻得真龙,第一步是观其大势、需登高远望,看山脉的整体走向、龙脉行进,必有起伏顿挫,如活龙腾跃,绝非僵直呆板、山脊连贯,有收有放,两旁有护山护卫,如同龙之爪牙,层层拱卫、若山体破碎,山石嶙`峋,草木不生,则为病龙、死龙,毫无生气可言,非吉地也、真正的龙脉,其山体必然是草木丰茂,土质肥润,充满了生命的迹象、这便是“生气”的外在体现。

山之走向为龙,水之流向亦是关键、风水之法,讲究“山水交汇,阴阳交媾”、龙脉行至何处停留结穴,往往与水流的环抱有关、“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水流能起到界定、聚集生气的作用、寻龙之时,必须观察镇龙山周边的河流、溪水、水流需清澈、有情,环绕于前,形成玉带环腰之势,方能将龙脉带来的生气牢牢锁住、若水流湍急,直冲而来,或是反弓而去,皆为无情之水,是为破败之象、龙脉遇此,其气必散,不成格局。
找到了龙脉的大致走向,并确认了有情之水的环抱,接下来的核心便是“点穴”、穴,是龙脉生气最为凝聚的那个点,如同人体的穴位,是精华所在、此地通常位于龙脉即将停驻、由动转静之处、其地形特征,必然是“藏风聚气”。
如何判断穴位?一看明堂、穴位之前,当有平坦开阔之地,称作明堂、明堂开阔,则气度恢弘,能容纳八方生气,前景无限、二看朝案、明堂之外,有近山为案山,远山为朝山、案山如御案,朝山如群臣拱拜,形成众山来朝的格局,主贵气、三看护砂、穴之左右,必有砂山环抱,即是人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青龙砂要蜿蜒柔顺,白虎砂需驯服低头,二者如双臂合抱,将穴场紧紧守护,不让生气流失、穴之后方,则需有厚实的山体作为依靠,称之乐山或鬼星,如同座椅的靠背,稳固而坚实。
具体到一座镇龙山,我们不妨设想一番、若此山自西北而来,一路奔腾起伏,至此地忽然放缓,主峰圆润厚重,俨然为“父母山”、自父母山伸出一条主脉,蜿蜒而下,两旁有次级山脊护卫、行至山腰平缓处,脉气收束,形成一块平坦台地,三面环山,前方视野开阔、台地之下,恰有一条溪水自左向右缓缓流过,形成一个天然的怀抱、放眼望去,远处有数座小山丘遥遥相对,形态优美、此地,山环水抱,明堂开阔,护卫周全,便是极有可能的结穴之地、在此处修建宅邸或安葬先人,便能最大程度地承接这条龙脉的生气,福泽后人。
故而,“镇龙山风水龙脉在哪里建的”这个问题,其答案并非一个固定的坐标、它不是被“建造”出来的,而是被“发现”和“运用”的、寻龙点穴的过程,是一门结合了地理学、环境学、美学与哲学的综合艺术,是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尊重、它探寻的,是山川形势中那个能让生命能量达到和谐与平衡的节点、每一座镇龙山,都藏着它独特的龙脉密码,等待着有缘、有德、有智慧的人,去一步步解读与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