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有灵,是为龙脉、老祖宗的智慧,并非虚无缥缈的迷信,而是对天地自然能量流动的深刻洞察、所谓龙脉,便是山川的走势与气场脉络,它如同大地的血管,运载着生生不息的“气”、气之所钟,必有毓秀,人杰地灵之说,根源于此。
龙脉的根本,在于山、山为龙之骨,水为龙之血、一条真正的龙脉,其源头必然是巍峨高耸的群山,称之为“太祖山”、太祖山如帝王坐镇,气势磅礴,为整条龙脉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自太祖山起,山脉会分支出去,层层递进,这个过程称为“剥换”、就像金蝉脱壳,山脉的形态由粗犷、险峻、多石,逐渐转变为圆润、丰满、土质细密,这是“气”在纯化、沉淀的过程。
寻龙之法,古称“寻龙点穴”,是一门极为复杂的学问、风水先生手持罗盘,跋山涉水,并非游山玩水,而是在解读大地的语言、他们观察山脉的起伏、走向、转折,如同医生诊脉、龙脉行走,讲究“蜿蜒起伏,生动活泼”、一条僵直、陡峭、毫无生气的山脉,被视为“死龙”或“病龙”,其气不聚,不具备结穴的条件、而灵动如草蛇灰线的山脉,时隐时现,忽东忽西,看似无序,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是上佳的“生龙”。
龙脉在行进过程中,会经过“穿帐过峡”、“帐”指连绵的屏风状山脉,如同龙行的营帐,护卫着主脉;“峡”则是山脉收缩变细的脖颈之处,称为“束气”,是检验龙脉真假的关键、峡口越是紧密细致,说明龙脉所聚之气越是精纯,如同将力量收束于一点,准备爆发。

龙脉的形态,老祖宗依五行之理,将其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山形、金形山头圆体方,如倒置的钟鼎;木形山高耸挺拔,身形瘦长;水形山连绵起伏,如波浪涌动;火形山山峰尖锐,多呈三角形;土形山形态方正,山顶平坦、不同形态的龙脉,其气的性质也不同,所孕育的人事亦有差异。
山为阳,水为阴、龙脉之行,离不开水之界气、风水学中有一句名言:“山管人丁,水管财、”水的作用在于“界气”,即阻止龙脉之气随风散去、龙脉行至将要结穴之处,必有河流或湖泊环绕,所谓“山环水抱必有气”、理想的水势是“玉带环腰”,即河流如腰带般环抱穴场,情感深厚,主富贵、水流要“屈曲有情”,忌讳“直射反弓”、湍急的直流之水,如利剑直冲,是为“冲心水”,主破财败丁、而河流在穴前反向弯曲,形成“反弓水”,如被人用弓箭瞄准,亦是大凶之兆。
经过层层剥换,穿帐过峡,最终龙脉停驻,吐出精华,凝结成“穴”,这便是寻龙的最终目的、“穴”是整条龙脉能量的汇聚点,是安宅立坟、承接天地灵气的核心、点穴之难,难于上青天、一个真穴,必然符合“藏风聚气”的原则、其后方有坚实的靠山,称为“玄武”;前方有开阔平坦的“明堂”,视野广阔,远处有低矮的“朝山”或“案山”作为呼应,是为“朱雀”;左右两侧有山丘或山脉护卫,如同两只手臂,左为“青龙”,右为“白虎”。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象”齐备,将穴场紧密包裹,形成一个不受风吹、气场稳定的微观环境、明堂之中,若有“九曲来水”,即河流弯弯曲曲流入,更是财运亨通的象征、穴位之土,色泽必然与众不同,或五色斑斓,或细腻润泽,此乃“气”之精华显现。
老祖宗的风水龙脉之说,并非简单的宿命论、它教导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居所、先人的安息地,都应选择在与自然和谐共振的地方、顺应大地的脉搏,方能汲取其能量,从而使得子孙后代人丁兴旺,福泽绵长、这是一种生态观,一种环境观,更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理解龙脉,便是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祖先留给我们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