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之说,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寻龙点穴,寻的是山,点的是穴、而这龙,便是山脉,其骨,便是石头、世人常谈龙脉玄妙,以为是某种虚无缥缈之气,其实不然、拨开云雾,风水的根基,是极为朴素的地理学与环境观察,其核心载体,就是我们脚下最坚实、最古老的存在——石头。
所谓“龙脉”,是中国古人对山脉走向、起伏、绵延的一种形象化称谓、它并非神话,而是对大地形态的精准描述、山峦从何处发源,如何蜿蜒前行,在哪里停驻,皆有规律可循、这连绵不绝的山体,其内部结构是什么?是岩石、是花岗岩、是石灰岩、是砂岩、这些坚硬的石头构成了龙的骨架,支撑起大地的形态、没有石头的支撑,山脉便是一盘散沙,不成其为“脉”,更谈不上“龙”、讲风水不讲石头,如同谈论人体不谈骨骼,是无根之谈。
峦头形法,是风水学的两大分支之一,其观察对象正是山川形势、古时的风水师,更像是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他们手持罗盘,翻山越岭,所观察的,正是石头的形态、山脉的走向,是龙的去向;山峰的形态,是龙的星峰;石头的质地与色泽,则透露出这条龙脉的“气”之优劣、例如,山石圆润厚重,草木丰茂,便被认为是“生气”汇聚之地、因为坚实而有养分的石头,才能涵养水源,滋养植被,形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反之,若山石破碎、尖锐、寸草不生,则被视为“煞气”外露,是龙脉受伤或衰败的表象、这背后是科学道理:破碎的岩石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结构不稳定,自然不适宜生命繁衍,更不宜人居。

“气”是风水理论的核心,而石头正是“气”的管道与载体、古人认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这股在大地中运行的能量,需要一个稳固的通道来引导、绵延的山脉,即由石头构成的龙脉,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导管,将发源于昆仑等祖山的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地、龙脉行至何处,生气便随之到达何处、为何都城选址要背山面水?北京城北靠燕山、西倚太行,这巨大的石质山脉形成一个天然屏障和气的通道,将西北而来的“龙气”稳稳地护送至平原,再由南向的河流(水)将其截留,形成一个藏风聚气的绝佳格局、这背后的主角,就是构成燕山与太行山的亿万吨石头。
水在风水中被喻为“龙之血”,与“龙之骨”——石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石头构成的山脉决定了气的走向与强度,那么水流则决定了气的停驻与汇聚、水随山行,山界水而止、河流往往沿着山脚蜿蜒,这是地理常识、在风水看来,这正是“血脉”伴随“骨骼”而流淌的景象、当一条石质龙脉奔腾而来,在一个地方停顿下来,通常会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盆地或平原、河流或湖泊在此处汇集,使得由石头传导而来的“生气”得以在此凝聚不散,这便是理想的“穴”之所在、没有坚固的石山作为“来龙”,水便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水的界定,气便会随风飘散,无法为人所用。
从宏观的都城选址,到微观的住宅布局,石头的角色始终如一、古代建造房屋,讲究“负阴抱阳”,屋后必有“靠山”、这“靠山”,在城市中可以是一栋更高的建筑,在乡野则是一座真实的山丘、其本质,是寻求一种坚实的、如石头般稳固的支撑,为居所抵挡风寒,提供一种安稳的场域、即使在平原地区,人们也会通过堆土砌石,人工制造出“靠山”的意象、庭院中的假山、镇宅的泰山石敢当,这些都是对石头作为龙脉根基这一核心理念的微观应用、人们相信,一块质地优良、形态饱满的石头,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能量场,能够稳定周遭环境。
当我们谈论风水龙脉时,应当剥去其神秘的外衣,直面其地理学的本质、龙脉的本质是山脉,山脉的骨架是石头、寻龙的过程,就是解读大地岩石构造与形态的过程、点穴的功夫,是在这石质骨架与水流血脉交汇处,找到那个生气最凝聚的节点、无论是巍峨的秦岭,还是秀美的黄山,它们的灵气与威严,都源自其内部坚不可摧的石头、石头塑造了地貌,引导了水流,孕育了生命,最终也成为了风水理论中那条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龙”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