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宋遇仙解签 宋仁宗遇仙的故事

2025-11-19 18:23:53 来源:天测网

京城十一月的风,带着塞外的萧索,穿过高楼的缝隙,呜呜作响、夜色早早便浸染了天际,华灯初上,将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池勾勒得轮廓分明、此时此刻,若静下心来,恍然间,光影流转,仿佛又回到了九百余年前的汴京、那时的十一月,同样是寒意渐浓,皇家御苑里的最后一抹秋色,也正被西风无情地剥离。

大宋的第四位官家,赵祯,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宋仁宗,正值盛年、他的时代,文治昌盛,名臣辈出,范仲淹、欧阳修、包拯,一个个名字响彻云霄、天子心中,却萦绕着一团化不开的愁云、这愁云无关朝政,无关边事,而是关于国本、他年过三旬,膝下仍无皇子,夜深人静,龙榻之上,常做同一个噩梦:一株参天古木,枝叶繁茂,却在瞬间枯萎,最终轰然倒下,只剩一地残骸。

梦境的反复,让这位以仁著称的君主焦思苦虑、他明白,这是上天在警示,是宗庙社稷的忧患、宫中的祈禳法事做了无数,却始终不见祥瑞、一日,他屏退左右,换上一身寻常商贾的衣衫,只带一名贴身内侍,悄然出了皇城、他要去求的,不是庙堂之上的答案,而是一份来自民间的卜卦。

马车行至城南一处偏僻的巷陌,停在一座不起眼的道观前、观名观云,门前两棵老槐,落叶满地,无人清扫,更显清寂、宋仁宗推门而入,只见院中一老道,鹤发童颜,身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道袍,正专心致志地扫着落叶、风起,叶聚,他扫;风又起,叶复散,他再扫、仿佛这便是世间最紧要的事。

道长,在下想求一支签、仁宗的声音平和,听不出九五之尊的威严。

老道闻声,缓缓停下扫帚,抬眼打量了他一番、那目光清澈如水,仿佛能洞穿人心、他并未多言,只是微微颔首,引着仁宗来到殿内、殿中供奉的并非三清,而是一尊面目模糊的神像、香案上,签筒静立。

仁宗净手,焚香,心中默念着那株枯木的梦魇与国本的忧思,虔诚地摇动签筒、片刻,嗒的一声轻响,一支签掉落在地。

内侍拾起,只见签身上书四句:

枯木逢春终有时,

泽被苍生非一人。

西夏烽火连天起,

南国文星落满宸。

仁宗望着这四句签文,眉头锁得更紧了、枯木二字,正中他的心病,但逢春有时,似乎又透着一丝希望、后两句,一句指向边关战事,一句似乎暗喻朝堂文采,彼此矛盾,让他愈发不解。

观音灵签遇仙

他将签文递给老道,躬身请教:还请道长为我解此签中玄机。

老道接过签文,并未立刻言语,而是反问道:施主所求,是个人荣华,还是天下安宁?

仁宗一怔,坦然答道:非为己身,乃为天下。

老道抚须而笑:施主既有此心,此签便不难解、他指着第一句,‘枯木逢春终有时’、世人皆以为枯木乃死物,殊不知其根深植于大地、春日未到,非是木之过,乃时节未至、施主心中所忧,如同这冬日之木,看似寂寥,实则内蕴生机,只需静待天时,不必强求。

这番话,让仁宗心中稍安、他接着问:那‘泽被苍生非一人’,又作何解?

天子之德,在于‘仁’、仁者,爱人也、施主之福泽,不应仅仅系于血脉延续之一人,而应是遍布四海的万千苍生、老道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您看这满朝的贤臣,他们如同良田里的禾苗,您的仁德便是那阳光雨露、让他们各尽其才,辅佐社稷,这才是真正的‘泽被苍生’、您的功业,是让天下人安居乐业,而非仅仅是诞下一位皇子、若能做到前者,后者不过是锦上添花。

仁宗闻言,如遭雷击,心中豁然开朗、他一直将诞育子嗣视为天命的首要,却忽略了自己作为君主的根本使命、命运的真谛,原来不在于延续自己的血脉,而在于延续整个国家的文脉与命脉。

西夏烽火,南国文星……仁宗喃喃自语,望向老道。

此乃时局,亦是天意、老道目光深邃,西北边陲,战事乃是国之常态,是磨砺,也是警醒、它提醒为君者不可耽于安乐,需时刻警惕、而‘南国文星落满宸’,则是上天赐予您这一朝的祥瑞、苏轼、苏辙、曾巩……这些未来的国之栋梁,此刻正如星辰般在南方升起,等待您的召唤、签文之意,是让您明白,治国之道,在于平衡、武备不可废,但您真正的天命,在于善用这些文星,以他们的才华与智慧,铸就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世、这,才是您这一朝真正的‘逢春’。

一番话毕,殿内寂静无声、仁宗手持签文,久久不语、他终于明白,这支签并非简单的吉凶预兆,而是一幅治国方略图、它点醒了他个人的执念,指明了他作为君王的天命所在、所谓遇仙,遇见的或许并非真正的神仙,而是自己内心深处被蒙蔽的智慧。

他对着老道深深一揖:先生一言,胜读十年圣贤书、赵某,受教了。

老道微微一笑,又拿起了墙角的扫帚,回到院中,继续扫他的落叶、仿佛刚才那番点拨江山的言语,不过是随口而出的家常。

仁宗走出道观,回头望去,观门在寒风中半掩,老道的身影在落叶中若隐若现、他深吸一口京城十一月清冷的空气,胸中的郁结之气一扫而空、那困扰他许久的枯木之梦,似乎也变得不再可怕、他抬头望向汴京城的万家灯火,那每一盏灯,都代表着一个家庭,代表着他肩上的责任、他的国,他的民,才是他真正的延续。

根据您的命盘精准计算,排除方位冲煞等不利之日,为您精心挑选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