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深秋,古都笼罩在一片萧瑟之中,落叶满阶,晚钟悠扬、谈及唐僧,世人多念及其西天取经之功,却鲜有人细品其万里之行前,那段惊心动魄的认母解签公案、这并非是在寺庙中求得一纸谶言,而是以身世为谜面,以血脉为引线,解读一道刻在骨血里的生命之签。
玄奘法师自幼在金山寺长大,青灯古佛,晨钟暮鼓,却始终有一事萦怀,那便是自己的身世、十八年来,他如江中浮萍,不知根在何处、住持法明长老见其尘缘未了,终将珍藏多年的血书交予他、那是一封用血写就的信,藏于襁褓之中,字字泣血,句句含冤、这封血书,便是玄奘人生中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签文。
签文上写着一个悲惨的故事:其父陈光蕊乃新科状元,携母赴任江州,途中为船夫刘洪所害,推入江中、其母殷温娇被恶贼霸占,忍辱偷生,诞下孩儿后,为保其性命,只得将他放入木盆,顺江漂流,并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以期日后有相认之凭。
这道签文,何其沉重、它解开了玄奘的身世之谜,也给他出了一道人生的难题、寻常解签,问的是吉凶祸福、前程运势、而玄奘要解的,是沉冤与公道,是生离与死别、他收起血书,辞别长老,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一份为人子的孝道,一份天地间的伦常。
他一路行至江州,依血书所示,找到了已官居高位的仇人刘洪府邸、当年的恶贼,如今已是道貌岸然的官老爷、玄奘并未鲁莽行事,而是先在附近的报恩寺住下,静待时机、他知道,解签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还有智慧与天时、他托人将一封书信带给府中的母亲殷温娇,信中暗藏玄机,提及血书与江流之事。
殷温娇得信,如闻惊雷、十八年的屈辱与等待,在这一刻化为奔涌的泪水、她不敢声张,只能借口还愿,来到报恩寺、母子相见,却隔着十八年的光阴与仇恨,相见不相识、玄奘拿出血书,殷温娇捧在手中,泪眼婆娑,字迹早已模糊,但那血脉相连的悲痛却清晰如昨。

仅凭一封血书,尚不足以完全解开这道生死签、真正的应验,需要更深层的印证、殷温娇心中尚存一丝疑虑,她想起一则古老的传说,便对玄奘说:我儿若真是我亲生,我在此咬破手指,你当有感应、言罢,她将指尖送入口中,用力一咬、与此身在另一房间的玄奘,顿感心头一阵锥心刺骨的剧痛,不由自主地叫出声来、母子连心,血脉共鸣,这超越言语的感应,是任何证据都无法比拟的铁证、至此,这道关于身世的签文,方才算真正解开。
唐僧认母,其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复杂的解签仪式、血书是签文,记录了因果的源头、玄奘的寻访是解签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智慧、而母子连心的感应,则是应验,是天理人伦最直接的显现、它告诉我们,有些签文并非写在纸上,而是刻在生命里、解开它,需要的不是香火或跪拜,而是行动、是情感、是血浓于水的羁绊。
这场解签之后,便是沉冤得雪、玄奘的外祖父,当朝丞相殷开山,亲率大军前来,将刘洪一伙绳之以法、其父陈光蕊得龙王相救,复活还阳,一家人终得团圆、这看似神话般的情节,实则是对善恶终有报这一天理签文的最好注解、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刘洪的恶行是因,最终的覆灭是果;殷温娇的忍辱是因,最终的团圆是果、玄奘的孝行,则是推动这一切得以昭彰的关键力量。
在今天看来,唐僧认母解签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个神话传说的范畴、它更像一个深刻的寓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在解读一道属于自己的签文?我们的出身、我们的家庭、我们的过去,便是我们的血书、我们或许没有玄奘那般离奇的身世,但我们同样需要去面对和理解自己的来处。
理解父母的艰辛,接纳家庭的不完美,与过去的创伤和解,这便是现代人的认母解签、这个过程同样需要勇气与智慧、有时,我们需要像玄奘一样,主动去寻找答案,去厘清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有时,我们也需要那份心头一痛的共情与体谅,去感受家人的不易。
解开这道签,不是为了怨天尤人,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玄奘在认母报仇、了却尘缘之后,才了无牵挂,毅然踏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正是因为他解开了关于小家的签,才有了后来普度众生、成就大家的宏愿与功德、他先尽孝道,再求佛道,这顺序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个人若连自己的根源都无法正视,又如何能洞悉世间万象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