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冬日,寒风凛冽,刮在人脸上如同刀割、一个身着单薄儒衫的书生,在京城一座古寺的屋檐下瑟瑟发抖、他叫范仲淹,此刻家境贫寒,衣食无着,怀揣着满腹经纶,却连一顿饱饭也吃不上、为了求个心安,也为了探问渺茫的前程,他走进了寺庙,在佛前虔诚地求了一支签。
签文展开,上书八个大字:君当为相,位极人臣。
这本是上上大吉之签,预示着他将来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范仲淹看着这签文,心中却泛起一阵苦涩的自嘲、宰相?自己眼下连妻儿的温饱都无法保障,谈何庙堂之高,社稷之重?命运的许诺与现实的窘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他觉得这签文更像是一种无情的讥讽、他手握着这支吉签,腹中饥饿的感觉却愈发真切。
正当他准备默默离开时,一阵压抑的哭声从旁边传来、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个中年汉子跪在蒲团上,手中攥着一支签,泪流满面,悲痛欲绝、范仲淹心生恻隐,上前轻声询问缘由。
那汉子抬起布满泪痕的脸,哽咽着说,自己唯一的女儿重病缠身,医药罔效,今天特来求签问卜,看看女儿是否有救、他将手中的签文递给范仲淹,上面赫然写着女儿命不久矣的谶语、对于一个父亲而言,这无异于晴天霹雳,是压垮他所有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捶胸顿足,哭喊着情愿用自己的性命去换女儿的平安。
范仲淹看着眼前这个为女儿的命运而心碎的父亲,再看看自己手中那支预示着飞黄腾达的吉签,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他沉默了片刻,对那汉子说:我看你是个重情重义的人、这样吧,我家里有个儿子,虽然年幼,但活泼康健、我愿意将我的儿子卖给你,换你手上这支签,如何?
汉子闻言,惊得止住了哭声,愕然地望着范仲淹,以为自己遇到了疯子、哪里有人愿意用自己的亲生骨肉去换一支不祥的签文?

范仲淹神色平静,语气却异常坚定、他解释道:我这支签,说我将来能做宰相、可我现在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饱,这宰相之位于我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你的女儿危在旦夕,你心急如焚、我把儿子卖给你,你得了儿子,可以延续香火;我得了你的凶签,也算了结一桩心事、至于钱财,你随便给一些,够我暂度难关即可。
这番话听起来荒诞不经,却蕴含着一种超乎常人的逻辑与悲悯、汉子呆呆地看着范仲淹,从他清瘦但坚毅的脸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戏谑、他看到的,是一个读书人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向另一个陌生人的苦难伸出援手、他不是在交易,而是在渡人。
汉子被范仲淹的举动深深震撼了、他意识到,眼前这个穷书生,拥有的不是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是一颗能够感受他人痛苦的仁爱之心、他当即跪下,对着范仲淹连连磕头,说:先生有如此高义,我怎能夺您儿子,让您父子分离?这签文不过是虚言,先生的品行才是真正的富贵之兆、说罢,他从怀中掏出身上所有的银钱,执意要赠予范仲淹,助他渡过难关,却绝口不提换签之事。
范仲淹推辞只好收下、他用这笔钱安顿了家人,得以继续安心攻读,最终通过科举,一步步踏入仕途,真的应了那支签文的预言,官至参知政事,离宰相仅一步之遥。
这个卖子解签的故事,无论其在史料中的真伪如何,它都像一幅精准的画像,勾勒出了范仲淹一生行为处事的精神内核、他后来说出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非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早已融入他骨血的信念、在自己穷愁潦倒、前途未卜之时,他最先看到的,不是自己签文里的飞黄腾达,而是邻人签文里的生离死别、他愿意用自己虚无缥缈的大吉,去交换别人实实在在的大凶,这本身就是先忧后乐精神最朴素、最深刻的体现。
真正的解签,从来不是解读纸面上的文字,而是解读现实中的困境、范仲淹的行为,恰恰是对命运最高明的诠释、他没有被宰相之才的预言冲昏头脑,也没有对眼前的贫穷怨天尤人、他用一个看似荒唐的举动,化解了一个家庭的绝望,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真正的方向、命运的签文给了他一个崇高的许诺,而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配得上这个许诺。
范仲淹卖的不是儿子,而是自己身上那份看似光明的未来;他解的不是签文,而是人心深处最根本的困顿与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