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坟,择日有讲究:哪天去最好?
寒食春过,清明将至、这既是万物复苏、踏青寻春的好时节,更是我辈怀远追思、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每逢许多人家便开始思量:究竟哪一天去上坟祭扫,才最为妥当?这其中的讲究,既有约定俗成的风俗,亦有体恤人情的变通。
清明正日:天地交感,最为隆重
若论最为正统、最为隆重的日子,当属清明节当天、清明不仅是节日,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天清地明,春和景明,正是阴阳二气交感最为通达的时刻、古人认为,此时祭拜先人,能够更好地将后辈的思念与敬意传达给另一个世界的亲人。
在正日祭扫,仪式感最足、家族成员在这一天相约而行,共同前往墓地,清理杂草,敬献香火,摆上祭品,既是告慰先人,也是一次家族情感的凝聚、若条件允许,家中长辈也多会坚持在这一天进行祭扫,认为这是对传统最大的尊重、若无特殊情况,时间也宽裕,选择清明正日上坟,无疑是首选。
前三后四:流传最广的说法
俗语有云:前三后四,这是关于清明祭扫日子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在清明节正日的前三天到后四天,这总共八天的时间内,都适宜上坟。
为何有此一说?这其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体谅、一方面,清明时节,农事渐忙,并非人人都能在正日当天抽出空闲、清明期间天气多变,常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况、将时间窗口放宽,给予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天气、农事和家庭成员的时间来灵活安排。
在这八天之内,其祭祀的意义与正日并无太大差别、整个清明期间,天地间的气场都适合与先人沟通、不必拘泥于非得正日不可,前三后-四的区间内,选一个风和日丽、家人齐聚的日子,同样合乎礼数,诚心足矣。
新坟旧坟,时间有别
在一些地方的习俗中,新坟与旧坟的祭扫时间还有细微差别、所谓新坟,指的是先人去世未满三年的坟茔。
对于新坟的祭扫,讲究要赶早、一般认为,最好在清明节之前完成、许多地方甚至会将新坟的第一次清明祭扫提前至春分时节、这么做的寓意有二:一是让新到那边的亲人能尽早感受到家人的祭奠与思念,不至于在清明时节感到孤单;二来,新坟头一年经过雨雪风霜,需要提前修葺、添土,好让它在清明正日时显得齐整,让先人安稳居住。

而对于去世多年的旧坟,则没有这般严格的时间限制、清明正日或是前三后四期间,甚至更宽泛的前十后十都是可以的。
前十后十:现代生活的变通之道
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离乡背井,在外地工作、要在前三后四这样紧凑的时间内返乡祭祖,实属不易、于是,前十后十的说法也应运而生。
这个说法的核心在于心到神知、祭祖的根本在于孝心与缅怀之情,而非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日子、只要怀着一颗虔诚敬祖的心,在清明节前后十天这个大的时间范畴内,选择一个自己能够安排妥当的时间,回到先人墓前,献上一束花,说上几句心里话,同样是孝道的体现、祖先若有灵,所期盼的也绝非是子孙后代为祭扫之事弄得心力交瘁,而是希望他们生活安康,并将这份家族的根脉传承下去。
择日还需看黄历,避开相冲
对于一些更为讲究传统的人家,在选定大致日期范围后,还会翻阅老黄历,挑选一个真正的吉日。
这主要是为了避开与自己生肖相冲的日子、在黄历中,每日都有对应的冲煞,比如某日冲鼠煞北,那么属鼠的人在这一天就不宜进行大事、虽然上坟祭祖并非办喜事,但求的是一个平安顺遂、若祭扫当天的日子与家中有长辈或主要操持者的生肖相冲,有些人会选择另择一日,以求心安、这种做法,信则有,不信则无,主要看各家习惯,不必强求。
择日终归看人情,避开不便
抛开所有传统风俗,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选择哪天去上坟,还有几个最实际的考量。
一要看天气、清明多雨,山路湿滑、若逢大雨,不仅行动不便,更有安全隐患、选择一个晴朗或至少是阴天的日子,祭扫过程会顺利许多。
二要看家庭成员的状况、若家中有高龄长者或年幼的孩童,最好避开人流最高峰的清明正日,也避开天气恶劣的日子、祭祖固然重要,但家人的健康平安才是根本。
三要看交通、清明小长假,通往各大墓园的道路往往拥堵不堪、若想有个清静的祭扫环境,不妨选择节前或节后的工作日请假前往、错峰出行,既能避开人山人海,也能让缅怀先人的心境更为宁静。
归根结底,清明上坟的日子,正日最佳,前三后四合乎传统,前十后十体恤今人、选择哪一天,是传统礼俗与现实情况的一种平衡、心诚则灵,对先人最好的告慰,莫过于家族和睦,后人安康、带着这份敬意与思念,无论哪一天踏上归乡祭祖的路,都是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