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转,如今已是2025年冬月,当我们回首翻阅旧日的历书,心中或会浮现一个疑问:七年多前的2018年清明节,从传统择日的角度来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对于扫墓祭祖这件事,它是否算得上一个吉利顺遂的好日子?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断定,而需从黄历、节气、人事等多个层面细细剖析。
黄历的裁断:从干支五行看吉凶
要论一个日子的好坏,老祖宗的智慧首先体现在黄历之中、让我们回到那个具体的时刻:公历2018年4月5日,星期四、这一天的农历是戊戌年二月二十。
其日的干支纪法为:戊戌年、丙辰月、壬午日。
壬午这一日柱,天干为壬水,地支为午火、水火相克,这在命理学上被称为水火既济或水火相战的局面,本身带有一种内在的冲突与调和、壬水为阳水,如江河奔流;午火为阳火,似烈日当空、这种组合意味着这一天的能量场是动态且充满张力的、用于祭祀这样沟通阴阳、连接两个世界的庄重仪式,这种能量并非全然是坏事、它代表着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能够冲破阻隔,将后人的思念与敬意传递给先人。
再看当日的宜忌、查阅当年的通书,壬午日通常会载明宜祭祀、祈福、求嗣,而忌嫁娶、动土、远行、祭祀赫然列于宜项之首,这便从最直观的层面肯定了这一天用于祭拜祖先的正当性与适宜性、清明节的核心活动便是祭祀,黄历的指引与节日本身的功能高度契合、这说明,从传统择日学的角度看,2018年的清明节,其天时是支持祭祖活动的。
当日亦有神煞之说、壬午日,生肖属鼠(子)之人为日冲,方位上则是煞北、这意味着,若家中有属鼠的成员,在当日祭扫时需稍加留意,或是在仪式中回避某些关键环节,或是在言行上保持更多的恭敬与谨慎、若祖坟朝向正北,当日的能量场可能存在一定的冲撞、这些是传统文化中更为细致的考量,提醒人们在顺应大势的亦要观照细微之处,以求万事周全。
节气的本意:天清地明,万物勃发
脱离繁复的黄历神煞,我们回到清明这个节气本身、清明二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是天清地明,万物齐整的景象、冬日的寒气与阴霾散尽,春回大地,空气清朗,草木萌发,自然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

古人选择在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时节祭奠逝者,其智慧深远、这并非是为了渲染悲伤,而是在生命的循环与更新之际,回顾生命的源头、在新生与希望面前,缅怀先人,既是感恩他们的赋予,也是将家族的生命力传承下去的一种精神仪式、后人带着新一年的希望与活力,来到先人的安息之地,扫去尘土,献上新花,既是告慰,也是一种承诺。
从节气的本意出发,任何一年的清明节,其核心都是一个充满连接与传承意义的好日子、它提醒我们,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2018年的清明,正值春意盎然之时,万物复苏的自然景象,为祭扫活动提供了一个最为恰当的背景,让整个仪式充满了肃穆而又温和的力量。
人间的情境:假日与气候的成全
一个日子好不好,终究要落实到人的体验上、2018年的清明节,恰逢国家法定假期的第一天(4月5日至7日放假)、对于大多数需要为生计奔波的现代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便利、一个无需请假、可以从容安排行程的日子,就是一个实践意义上的好日子、家人们可以借此机会团聚,一同返乡,共同完成这项维系家族情感的重要仪式、时间的充裕,让祭扫的过程少了仓促,多了几分从容与真诚。
再观气候,2018年清明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气温回暖,春风和煦、这样的天气条件,无疑为户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长途驱车,还是登山祭拜,一个晴朗温和的天气,都能让人的身心更为舒畅,也能让整个祭扫过程更加顺利平安、试想,若遇上狂风暴雨,不仅行程受阻,心中亦会增添几分愁绪、故而,天公作美,亦是构成好日子的重要一环。
人心的尺度:心诚则灵,家和为贵
抛开所有外在的因素,判断一个祭祀日的好坏,最终的尺度在于人心、清明祭祖,其核心是孝与思、无论黄历如何书写,天气如何变幻,只要怀着一颗真诚、恭敬、感恩的心,那一天就是最好的日子。
2018年的清明,对于无数家庭来说,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兄弟姐妹从各自的城市归来,长辈们准备好祭品,晚辈们跟随着学习传统、在先人的墓前,一家人共同除草、培土、敬香、献酒,讲述着家族的往事与近况、这种血脉相连的凝聚力,这种代际之间的情感传递,其价值远超过任何历法上的吉凶判断。
一个家庭,若能在这一天和睦相处,共同追思,那么对于这个家庭而言,2018年的清明节,无疑就是一个圆满的、吉祥的好日子、反之,若心不诚,或是在祭扫过程中家人之间发生争执,即便占尽天时地利,这个日子在记忆中也只会留下缺憾。
七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当我们今天回望2018年的那个清明,或许很多人已经淡忘了当日的干支与宜忌,但那一天与家人共度的时光,那份在春风中追思先人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份发自内心的虔诚与家族团聚的温暖,共同将那个日子,定义为了一个值得怀念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