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滨,波光粼粼,有一老者垂钓,鱼钩离水三寸,不用香饵,其钩笔直、旁人笑其痴愚,老者安然不动,口中念念有词:愿者上钩、此人便是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却在市井之间隐匿数十载的姜尚,人称太公望。
此等异行,终传至西伯侯姬昌耳中、此时的姬昌,正为翦商大业而忧心,广求天下贤才、听闻渭水有此奇人,他深知此非凡夫,必是天降之大贤、于是,姬昌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备上厚礼,亲自前往渭水之畔,意欲延揽这位世外高人。
初见太公,只见他背影苍古,如山石般沉静、姬昌不敢惊扰,静立其后、良久,太公缓缓转身,目光如炬,仿佛早已洞悉来者之心、二人一番对谈,从天下大势到治国安邦,从民心向背到兵法韬略,姬昌越听越是心惊,越谈越是敬服,认定眼前这位皓首老者,便是他苦苦寻觅的兴周之人、他当即拜太公为师,并恳请其出山,辅佐自己完成大业。
姜太公微微颔首,却提出了一个看似苛刻的条件:他年事已高,不便行走,需要姬昌亲自为他拉车,方肯入城。
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之举、姬昌乃是一方诸侯,身份尊贵,为臣子拉车,于礼不合,于尊严有损、然姬昌兴周之心已坚,求贤之意已决,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屏退左右,亲自弯下腰,将太公乘坐的简陋板车车绳套在自己肩上,一步一步,艰难地向着岐山都城走去。
文王毕竟年岁不小,又养尊处优,拉车行路,对他而言是巨大的考验、他咬紧牙关,汗水浸透了衣衫,双腿如同灌了铅、初时,他尚能保持匀速,但渐渐地,脚步开始踉跄,呼吸也变得粗重、每一步,都踏在岐山的土地上,也踏在兴周的基业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能请得太公出山,这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他拉着车,走了不知多久,实在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便停下来歇息、歇了一阵,又继续拉着车往前走、如此反复,方向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他竭尽了全力,最终实在走不动了,才停下车来,对太公说:太师,学生实在无力再走了。

姜太公坐在车上,神色平静,缓缓开口问道:贤侯,你可知方才一共拉了多少步?
姬昌大汗淋漓,哪里还有心力去数步数,只能茫然摇头。
太公抚须而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道出一个惊人的天机:你为我拉车,共计八百零八步、我便保你周朝江山,享国八百零八年。
姬昌闻言,恍然大悟,原来这并非是太公的刁难,而是一场关乎国运的神秘解签、他拉车的每一步,都对应着周朝国祚的一年、他心中顿生悔意,立刻想要起身再拉,哪怕多走一步,也能为子孙后代多增一年的福泽。
姜太公却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如此、天机已定,诚意已现,国运的根基已然奠定、这八百零八步,并非一个随意的数字,它恰恰是文王姬昌以一国之君的身份,所能付出的虔诚与耐力的极致体现、这拖车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卜筮,一种以自身行动来问卜于天的仪式、步数是签,国运是解。
文王拖车这一幕,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东方智慧、它并非简单的君臣相遇,而是一场关于诚与应的互动、姬昌的诚,体现在他放下身段、亲力亲为的行动上、太公的应,则是以自己毕生所学,为这份诚意加持,并勘破天机,预言了未来的国运。
这个故事的核心,不在于宿命论,而在于强调德配其位与力尽其诚、周朝的八百年江山,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文王那八百零八个坚实而沉重的脚步走出来的、每一步的汗水,都是对未来的浇灌;每一次的喘息,都是对天命的承诺、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要想获得多大的回报,就必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君主对贤才的尊重达到了顶点,贤才对君主的回报也达到了极致。
从此,君臣二人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为后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而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的传说,也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成为后世君王求贤、臣子尽忠的典范,更成为民间百姓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深刻地烙印在华夏文明的记忆深处、那崎岖不平的车辙印,仿佛至今仍在诉说着那场奠定了一个伟大王朝基业的虔诚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