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暮秋,朔风渐起,正是京城十一月的天气、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早已不是春花秋月,而是生计与前程、此刻,若我们把目光投向千年前的五代十过,会发现那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也是一个命运多舛、前路茫茫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智远投军解签的故事,便如同一盏在历史风尘中摇曳的孤灯,照亮了无数后来者关于命运与抉择的思考。
言及刘智远,其时正值潦倒落魄,寄身于妻舅之家,饱尝白眼与冷遇、他空有一身武艺与匡扶社稷的抱负,却苦于没有门路,英雄无用武之地、每日面对的,是生活的窘迫与他人的轻视,心中郁结,难以抒发、其妻李三娘,虽出身富户,却慧眼识人,坚信丈夫非池中之物,甘愿与其一同受苦、即便如此,长久的消磨足以让任何坚硬的意志变得脆弱,刘智远对自己的未来,已然生出几分疑虑。
一日,他满怀愁绪,步入一间古寺、寺内香火缭绕,钟磬之声悠远、看着来往香客虔诚祈拜,刘智远心念一动,何不求神问卜,看看自己的时运究竟如何?他净手焚香,跪于蒲团之上,默祷心中所愿,随后拿起签筒,轻轻摇晃、随着啪的一声轻响,一根竹签应声而出。
他拾起竹签,只见上面刻着四句谶语:潜龙困于水,风云未际会、一朝雷霆动,飞腾上九天。
刘智远初看之下,心中一沉、潜龙困于水,这不正是自己眼下的写照吗?被困浅滩,动弹不得,满腹经纶、一身武艺皆无处施展、他将签文递予解签的长老、长老须发皆白,目光如炬,他端详签文片刻,又抬头打量了一番刘智远的面相,缓缓开口。
他并未直接言说吉凶,而是反问刘智远:施主可知,龙为何物?

刘智远答:龙,乃鳞虫之长,能兴云雨,利万物,是至尊之相。
长老点头微笑:然也、此签看似说‘困’,实则说‘龙’、寻常人求签,或是鱼,或是鸟,或是林中之兽,唯有施主是龙、龙被水所困,只是时运未至,并非失其本质、浅水养不住真龙,一旦风云际会,雷霆震动,便是龙归大海、一飞冲天之时、这支签,乃是上上签,预示着施主并非凡品,眼前的困顿只是暂时的磨砺。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瞬间击碎了刘智远心中的迷茫、他一直以来所缺的,或许并非机遇,而是一份足以支撑他走出困境的信心、这支签文的解读,恰恰给予了他这份天意层面的肯定、他不再纠结于眼前的苟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投军,建功立业,这才是潜龙应该奔赴的风云际会。
刘智远投军的决心,背后是其妻李三娘的巨大牺牲、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白兔记》中,李三娘的故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为了支持丈夫,她忍受兄嫂的百般刁难,在磨房中艰难度日,甚至在磨房中产子,其坚韧与深情,与刘智远后来的功业形成了强烈的呼应、可以说,没有李三娘在后方的支撑,刘智远也难以毫无牵挂地踏上征途、解签给了刘智远精神上的动力,而李三娘则给予了他现实中的基石。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人对于天命与人事关系的深刻理解、那支签,究竟是预言了未来,还是仅仅激发了潜能?或许两者皆有、在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个人的命运如风中浮萍,人们渴望从某种神秘的力量中获得指引与慰藉、解签,便成了这样一个出口、它将不可捉摸的命运,化为具象的文字,给予人一个可以理解和期待的叙事框架。
刘智远的故事,最终应验了签文的后半句、他从一名普通士卒做起,凭借过人的勇武和智谋,在乱世中屡立战功,最终建立了后汉,成为一代开国君主,史称后汉高祖、从一个受人白眼的落魄子弟,到九五之尊的帝王,他的人生轨迹完美诠释了一朝雷霆动,飞腾上九天的预言。
回看整个刘智远投军解签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算命灵验的传奇、它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一份来自外界的肯定,其力量有多么巨大、那支签文就像一颗种子,落入了刘智远本就肥沃的心田,瞬间便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命运给了他龙的底色,而他自己,则抓住了那风云际会的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