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风云际会,天下英雄辈出、在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里,山东好汉秦琼,字叔宝,以其勇武与义气闻名遐迩、他手持一对熟铜锏,胯下黄骠马,驰骋沙场,鲜有敌手、即便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亦有心生迷惘、前路未卜之时、瓦岗寨的聚义大旗虽高,但天下大势波诡云谲,何去何从,常令这位铁汉彻夜难眠。
故事流传于民间说书与《隋唐演义》的篇章之中,一日,秦琼心中烦闷,独自来到一座古刹、香烟缭绕,钟磬声声,他摒退随从,于观音像前求得一签、签文竹制,色泽温润,透着岁月沉香、展开一看,只见四句偈语:
龙潜于渊,虎卧于岗;
一遇风云,天下归唐。
秦琼反复揣摩,眉头紧锁、这虎卧于岗不难解,他久在瓦岗寨,人称赛专诸,勇猛如虎,此句正应自身、可这龙潜于渊又作何解?龙,乃天子之象,潜于深渊,莫非指当今天子杨广?但隋室已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更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最后一句天下归唐,唐是谁?难道是远在太原的唐国公李渊?
自己与瓦岗众兄弟义结金兰,誓同生死,签文却暗示天下将归他人、这究竟是天意,还是某种警示?秦琼手握签文,心乱如麻、他深知,一步踏错,不仅自身万劫不复,更可能牵连无数兄弟的性命。
此事成了秦琼的一块心病、机缘巧合之下,他因公干前往太原,得以面见当时声望日隆的唐国公李渊、李渊此人,目光深邃,举止雍容,看似闲庭信步,实则胸藏天下、二人寒暄过后,秦琼见李渊气度不凡,谈吐间尽显王者之风,心中一动,便将那份困扰自己许久的签文取出,恳请李渊解惑。
李渊接过签文,目光一扫,并未立即作答,而是抚须淡笑,反问秦琼:叔宝以为,此签何解?

秦琼坦言相告,只解了虎卧于岗一句,其余三句,实难参透。
李渊听罢,笑意更深、他指着签文,声音沉稳而富有穿透力,缓缓道来:叔宝,你只解其一,未解其二、这签文的玄机,正在于一个‘缘’字。
他顿了顿,目光直视秦琼,继续说道:‘虎卧于岗’,指的正是你这位于瓦岗的当世猛虎、而‘龙潜于渊’嘛……李渊指了指自己,意味深长地说:老夫姓李,名渊、你说,这‘渊’字,应在何处?
秦琼闻言,如遭电击,瞬间醍醐灌顶、龙潜于渊,原来这渊字,竟是李渊的名讳!一条潜龙,一位卧虎,这签文竟将他二人联系到了一起。
李渊见他神色变化,接着解释:所谓‘一遇风云’,便是指你我今日之会、龙与虎,本是各踞一方,然风云际会,方能成就大事、叔宝,你便是那‘风云’中的一部分,我也是、你我相遇,便是天命所归。
他指向那决定乾坤的四个字:天下归唐、此句已无需我多言、天意昭昭,非人力所能违逆、瓦岗寨虽是英雄聚集之地,但终究非定鼎天下之所、叔宝一身武艺,满腔忠义,当择良主而事,方不负平生所学。
李渊一番话,不急不缓,却字字珠玑,句句敲在秦琼心坎上、他解的不是签,而是天下大势,是人心向背、这番解读,既点明了秦琼的宿命,又为自己的宏图大业铺下了台阶,更给了秦琼一个顺应天命、改换门庭的绝佳理由、这已经超越了寻常的解签,而成了一场高明的政治劝降与心理博弈。
秦琼手持那张薄薄的竹签,此刻却觉得重于千钧、他看着眼前这位气定神闲的唐国公,心中多年的迷雾豁然散去、他明白了,自己的未来,以及这片动荡江山的未来,或许真的与眼前之人紧密相连、这次解签,不仅为他指明了一条道路,也为日后大唐的建立,埋下了一颗至关重要的种子。
自此,秦琼心中虽仍有对瓦岗兄弟的情义牵绊,但天平已然开始倾斜、后来的故事,世人皆知,秦琼最终归顺大唐,成为李世民麾下悍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与尉迟恭更化身为守护千家万户的门神,其忠勇形象,千古流传、而那次在太原的解签,便成了这段君臣传奇中,一个充满玄妙色彩的开端、它所揭示的,不仅是签文的字面意义,更是乱世之中,英雄对于天命与自我抉择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