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探阳宅风水之堂奥,必先寻其典籍之门径、古人智慧,凝于卷册,为后世习者立下津梁、世间相关著述汗牛充栋,然非人人皆可称经典、此处所录,皆为历代堪舆家所推崇,或为开山立派之作,或为集大成之篇,可为习者由浅入深之阶梯。
峦头与理气之基石
研习阳宅,绕不开两部奠基之作、虽其一非专论阳宅,但为风水万法之源头。
《葬书》
晋代郭璞所著,此书乃风水学之滥觞、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一语,点明了风水学的核心——“藏风聚气”、虽其主论阴宅,然阴阳二宅理气相通,万变不离其宗、《葬书》所阐述的“气”之概念,以及对于龙、砂、水、向的论述,是理解一切风水法则的根本、不读《葬书》,则如无根之木,难明风水真谛。
《黄帝宅经》
此书被誉为阳宅风水学的开山鼻祖,其成书年代虽有争议,但其地位毋庸置疑、《宅经》将阳宅与人之命运紧密相连,提出“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的核心思想、书中以阴阳、五行、八卦为纲,论述了宅内布局与外部环境的对应关系、其“五虚五实”之说,即“宅大人少,一虚;宅门大内小,二虚…”等,至今仍是衡量阳宅吉凶的重要准则、读懂《宅经》,方能领悟阳宅“以人为本”的精髓。
形法与理气之应用
掌握了基础理论,便需进入实践法门、以下几部著作,将抽象的“气”与具体的房屋格局相结合,各有侧重,极具操作性。
《阳宅三要》

清代赵九峰所著,此书可谓阳宅风水学的普及范本、其理论体系简明扼要,摒弃了繁琐的计算与派别争论,将阳宅吉凶归结于三个核心要素:门、主、灶、即大门(气口)、主人房(宅主之位)、厨房(食禄之所)、书中详述了这三者之间如何根据八卦方位相互配合,形成吉格或凶格、对于初学者而言,《阳宅三要》逻辑清晰,易于上手,是快速掌握阳宅布局要领的绝佳读物。
《八宅明镜》
此书为八宅派的代表作,系统整理了唐代高僧一行所传的理论、其核心是将人与宅根据出生年份分为东四命、西四命,以及东四宅、西四宅、讲求“命宅相配”,即东四命人宜居东四宅,西四命人宜居西四宅、书中详细列出了每一命卦之人的四个吉方(生气、天医、延年、伏位)与四个凶方(祸害、六煞、五鬼、绝命),并指导如何将床、灶、门等安在吉方,避开凶方、此法针对性强,将风水与个人结合得更为紧密。
精深之选:玄空与三元
若想在阳宅风水领域更进一步,探究时间变化对宅运的影响,则需涉猎理气派中更为精深的玄空学。
《青囊奥语》、《天玉经》
相传为唐代杨筠松所著,此二书是玄空风水的至高经典,也是后世三元、三合各派的理论源头、其文辞古奥,字字珠玑,非皓首穷经者不能尽解、书中提出了“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顺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等玄空大法则,奠定了“时空合一”的动态风水观、对于普通爱好者,直接阅读或有天书之感,但了解其在风水学中的崇高地位是必要的。
《沈氏玄空学》
清末沈竹礽先生之作,此书堪称近代玄空学的里程碑、沈氏以一己之力,注解阐发《青囊》、《天玉》等古籍秘旨,将原本秘不外传的玄空理气之法公之于众,并结合大量实例进行推演、书中详尽论述了九宫飞星的原理、宅运盘的排法、以及如何根据元运旺衰来判断吉凶、可以说,《沈氏玄空学》是打开玄空风水大门的钥匙,为后世习者铺平了道路、阅读此书需要一定的易学基础,但一旦通晓,对阳宅时运的判断将提升至新的境界。
研读古籍,贵在明其理,而非执其法、风水之道,在于观察、感悟与变通、入门者可从《阳宅三要》或《八宅明镜》入手,建立形法与理气的基本观念、待基础扎实,再 delving into 《沈氏玄空学》等精深典籍,探寻时运流转之秘、切记,形理兼备,峦头为体,理气为用,二者不可偏废、唯有将书本知识与实地勘察相结合,反复验证,方能真正领悟阳宅风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