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叩阴阳宅之门,览阅典籍乃为正途、世间术数之学,皆有其源流与脉络,风水之道尤甚、舍本逐末,仅凭市面零散口诀,终难登堂入室、若有志于此,当正本清源,从古籍中探寻真知。
治学当有次第,不可一蹴而就、初窥门径者,应先明峦头,后研理气、峦头为体,理气为用、体若不备,用亦无凭、峦头者,山川形势、龙脉走向也,是风水之骨架、理气者,九星飞伏、阴阳五行也,是风水之气血。
论及峦头之学,有四部经典堪称基石,习者不可不读。
其一,当属晋人郭璞所著之《葬书》、此书乃风水学之开山鼻祖,寥寥数千言,却字字珠玑、“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开篇即点明风水核心在于“生气”、何为生气?如何乘之?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一语,道尽玄机、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葬书》虽以“葬”为名,实则阴阳宅之理相通,其奠定之理论基础,为后世一切风水术之源头、读通此书,方知风水为何物,其根本追求为何。
其二,唐代杨筠松之《撼龙经》、杨公被后世尊为“杨救贫”,其于赣南一带相地相宅,留下无数传奇、这部《撼龙经》乃其寻龙点穴之心法总诀、全书以九星,即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相,来形容山脉的形态变化、山脉如龙,逶迤起伏,何处结穴,何处是真龙,何处是假穴,书中皆有详尽论述、读此书,需身临其境,对照山川图形,方能领悟其精髓、不明龙脉,则一切皆为空谈。
其三,亦为杨公所传之《疑龙经》、此书可视为《撼龙经》之补充与深入、《撼龙经》重在识龙,辨其善恶真伪;《疑龙经》则重在察穴,详论穴之结作情形、真龙行至何处方停,穴位当点在何方,朝山、案山、明堂、水法如何配合,皆有细致分说、二经合观,一为寻龙,一为点穴,恰如一套完整之峦头操作法门、若能将此二经烂熟于心,则于山野之间,观山峦之起伏顿挫,已知其气脉之大概。

其四,宋代赖文俊所著之《催官篇》、赖公亦是赣派风水大家、此书之妙,在于将峦头与理气初步结合,以二十四山论龙、穴、砂、水,详述其吉凶对应、何种山形能出文官,何种水法可旺武贵,其论断具体而微,极具实用价值、对于已明辨龙穴砂水之形的学者而言,此书是将其所学转化为实际吉凶判断的重要津梁。
峦头之学有了根基,再谈理气,便不至流于空泛、理气派别繁多,各有所长,以下数本,乃是绕不开的典籍。
首推清代蒋大鸿之《地理辨正》、此书乃玄空学派之圭臬,深刻影响了后世数百年之风水格局、蒋公以一己之力,对《青囊经》、《青囊奥语》、《天玉经》等古籍进行疏证,阐发玄空大卦之奥秘、书中三元九运、紫白飞星之法,将时间之变迁纳入风水考量,使得风水从静态的格局分析,变为动态的运势推演、此法尤为契合城市阳宅之勘测,因城市建筑方位固定,唯有时间流转,星曜飞临之宫位不同,吉凶亦随之而易、然此书文辞古奥,若无师承口诀,自行钻研,极易误入歧途。
对于初学者而言,若觉玄空之学过于深奥,可从《八宅明镜》入手、此书流传甚广,理论相对简明、它将人与宅分为东四命、西四命与东四宅、西四宅,以命卦与宅卦之配合论吉凶、其法将房屋分为八个方位,对应伏位、生气、延年、天医四大吉位,与五鬼、六煞、祸害、绝命四大凶位、何人当居何室,灶口、门向如何安设,皆有章法可循、此法简单易学,操作性强,在民间应用极为广泛,是理气入门之一条捷径。
若求博采众长,则可读《入地眼全书》、此书相传为宋代静道和尚所著,内容包罗万象,堪称一部风水小百科、它将峦头、理气、砂水、日课等各家之说融于一炉,论述颇为周全、虽不专精于一派,却能让学者对风水学的整体框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书中图文并茂,对于理解各种风水形煞,颇有助益。
学习阴阳宅风水,须心怀敬畏,不可急功近利、古籍浩如烟海,以上所列,仅为其中关键之门径、读书之余,更需实地勘察,将书本所学与现实山水相互印证、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风水之学,尤其如此、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书中古人智慧,化为眼中观察之法,心中度量之尺,方为真正踏上了研习风水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