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腹中麟儿或千金觅一个佳名,是为人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份厚礼,这名字将伴其一生,如影随形、取名之道,既是艺术,亦是考量。
名字的音律,是第一印象
一个好名字,其音为先、它不应拗口,读来当有琅琅上口之感、声母、韵母的搭配需和谐,平仄相间,方能抑扬顿挫,富有乐感、试想,当孩子在学堂被夫子点名,或在人群中被友人呼唤,一个响亮悦耳的名字,能立刻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姓与名的声调组合尤其值得推敲、若姓氏为平声,名字可考虑仄声收尾,反之亦然,以求音韵上的起伏变化、譬如姓“张”(平声),名“远山”(仄平),读来便有悠远之境、应避免全为同一声调,如“方芳菲”(fāng fāng fēi),听感略显单薄。
要避开不雅的谐音、有些字单独看意蕴甚佳,但与姓氏组合,便可能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歧义、例如姓“史”,取名“珍香”;姓“杜”,取名“子腾”、这些名字在书面上或许无碍,一旦宣之于口,便可能成为孩子童年时无端的笑柄、为孩子取名时,不妨将选好的名字多念几遍,用不同的方言试试,确保万无一失。
字形的观感,书写之美
名字不仅用来听,也用来写、字形结构的美感,同样不容忽视、父母应考虑名字整体的视觉效果,追求一种平衡与匀称。
避免使用过于繁复或过于简单的字、笔画过多的字,如“懿、曦、鑫、爨”,孩子初学写字时会倍感吃力,长大后在填写各类表格时也颇为不便、而笔画太少的字,如“丁一、王二”,又显得过于简单,缺乏分量感、理想的状态是繁简得当,错落有致。
名字的结构组合也应和谐、三个字若都是左右结构,或都是上下结构,看上去可能会有些单调、可以尝试将不同结构的字搭配在一起,如“林疏影”,左右、上下、左右结构相间,视觉上便有了变化与美感。
寓意与期望,文化的根脉
名字是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祝愿与期许、这份寓意,可以从浩瀚的中华典籍中汲取灵感。

《诗经》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可取名“呦苹”;《楚辞》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取名“修远”、唐诗宋词更是取之不尽的宝库,“疏影横斜水清浅”可得“疏影”,“腹有诗书气自华”可得“诗华”、这些出自经典的名字,自带一份书卷气与文化底蕴,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亦可将父母的姓氏巧妙融合,这在当下愈发流行、父姓陈,母姓许,可取名“陈诺”,取“承诺”之意,象征着爱情的结晶、或取父母名字中的某个字进行组合,既有纪念意义,又独一无二。
还可以直接寄托品德与志向、男孩可用“毅、诚、谦、博”,寓意坚毅、诚信、谦逊、博学;女孩可用“慧、雅、娴、静”,寄望其聪慧、雅致、娴静、安宁、这样的名字,如同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传统智慧的参考,而非束缚
生辰八字与五行之说,是流传已久的命名参考、其核心在于追求一种平衡、通过分析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推算出其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盛衰,若有所缺,便在名字中用相应属性的字来补足,以求圆满、例如,命理中若判断为“缺水”,便可选用带“水”或“雨”字旁的字,如“淼、浩、霖、雪”。
生肖属相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譬如属龙的宝宝,名字中宜有“水、日、月、星、云”等字,象征龙得水而飞,得日月之精华、而应避开带“犬、山、虎”等偏旁的字,因传统观念中有“龙虎斗”之说。
对待这些传统智慧,我们的态度应是尊重与参考,而非迷信与束缚、它为取名提供了一个维度,一种思路,但不必成为唯一的准则、一个名字的根本,还是在于其音、形、义是否俱佳。
避开常见的“坑”,让名字更出彩
在为宝宝取名的过程中,有些常见的误区需要留心避开。
一是慎用生僻字、有些父母为求独特,翻遍字典找出一个无人认识的字、这固然不易重名,却会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从办理证件、银行开户,到老师点名、同学交往,一个生僻字可能处处是障碍、名字是社交的符号,应以便于识别和交流为前提。
二是警惕泛滥的“网红名”、每个时代都有一些风靡一时的名字,如前些年的“梓涵”、“子轩”、“一诺”、这些名字虽好听,但重名率极高,走在幼儿园里喊一声,可能有数个孩子同时回头、名字的独特性,也是其魅力的一部分。
三是避免过于宏大或另类的名字、取名“擎天”、“救国”,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而使用过于西化或网络化的名字,如“安琪拉”、“王者”,则显得不够庄重,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可能变得不合时宜、名字应大气平和,经得起岁月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