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浮沉,字号为舟、为企业择一佳名,如同为新生儿命名,承载着期许与愿景、坊间流传的“企业字号凶吉测算”,以笔画数理定吉凶,以五行生克论兴衰,引得无数创业者趋之若鹜、此法,究竟是玄门正宗,还是镜花水月?
探其源流,此类测算大多本于“五格剖象法”、此法将姓名(及字号)的笔画数,按特定规则组合,化为天格、人格、地格、外格、总格等五格,再配以阴阳五行,从而解析其蕴含的运势密码、听来玄妙,似乎深得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创业者们常以此为圭臬,不惜重金求一“大吉”之名,以求心理慰藉,图个开门见红。
然此法究竟源自何处?其理何在?稍作考证便会发现,“五格剖象法”并非华夏古已有之的传统,而是于近代由东瀛传入、其创始人熊崎健翁,在二十世纪初创立此法,后流传至港台,再入内地、其历史不过百年,将其奉为千年国学之秘,实为一种误读。
其测算之基石——笔画,更是难以自圆其说、汉字历经千年演变,从甲骨、篆书、隶书至楷书,字形笔画几经变更、如今,我们通用简体字,而测算时却往往被告知需以《康熙字典》的繁体字为准、一个简单的“云”字,简体四画,繁体“雲”则十二画,结果天壤之别、试问,一个企业若在内地注册,以简体字示人,其运势难道要由千里之外、百年前的繁体字形来决定?这其中的逻辑,颇为牵强。
更有甚者,五行生克之说,本为描述自然规律与哲学思想的宏大体系,博大精深、将其简化为几个数字的加减,附会于企业经营之上,不免有削足适履之嫌、一家科技公司,难道仅因字号五行属“火”,便能一飞冲天?一家餐饮企业,若字号五行属“水”,是否就意味着财源广进?现实中,我们看到无数笔画数理大吉的字号寂寂无名,也看到许多按此法测算为“凶”的品牌,如日中天、商业的成功,其背后是战略、产品、团队、市场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岂是几个数字能够框定?

若将目光从术数转向商道,一个真正“吉利”的字号,其根本在于商业价值与品牌效应。
一个好的字号,当如洪钟,响亮易记、四个字要胜过五个字,三个字要胜过四个字、观之能识,闻之能诵,过目不忘、如“阿里巴巴”,音节明快,富有故事性,全球传播皆无障碍、反观一些堆砌生僻字、追求所谓“五格大吉”的字号,拗口难读,顾客记不住,员工叫不响,无形中增加了巨大的传播成本、这样的名字,即便数理上再“吉”,于商业又有何益?
一个好的字号,当有内涵,契合定位、名字是品牌的眼睛,要能传递企业的核心价值与精神气质、“百度”二字,源自辛弃疾词“众里寻他千百度”,既有文化底蕴,又精准描绘了其中文搜索的业务核心,意境与功能兼备、名字与业务若能相得益彰,便能自行生长出强大的品牌联想,为企业节省无数广告费用。
一个好的字号,须具远见,独一无二、在今日,一个名字的价值,不仅在于寓意,更在于其法律上的独占性、商标能否注册,域名是否可用,这才是决定一个字号能否长久立足的命脉、耗费心力算出一个“吉名”,却发现早已被人注册,一切便成了空谈、更要放眼全球,避免在其他文化中产生不雅或负面的联想,为未来出海铺平道路。
如此看来,与其在笔画数理的迷宫中兜转,不如将精力投入到品牌战略的构建中、字号凶吉测算,更像是一种心理按摩,或曰“彩头”、它迎合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渴望抓住某种规律、寻求庇护的本能、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份心理暗示或许能带来些许信心,但绝不能将其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
真正的“吉”,是产品过硬,是服务贴心,是模式创新,是团队同心、将这些根本做好,一个平实无奇的名字也能熠熠生辉、反之,内在空虚,管理混乱,纵使请来神仙赐名,也难逃败局、一个企业的命运,终究是掌握在经营者自己手中,而非几个汉字的笔画里、可以将其视为一种锦上添花的文化点缀,在几个备选方案难分伯仲时,择一笔画寓意更佳者,亦无不可、但若本末倒置,沉迷于此,便是缘木求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