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内,宰相刘府门前人声鼎沸,车马喧嚣、原来是刘宰相的千金小姐刘月娥正值妙龄,要在彩楼之上抛下绣球,以此佳法择婿、一时间,城中富家子弟、少年才俊,无不衣着光鲜,齐聚楼下,盼能得此良缘,一步登天。
人群之中,立着一位书生,衣衫褴褛,面带菜色,与周遭的华服公子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便是吕蒙正,一个胸怀大志却家徒四壁的寒门学子、他并非为绣球而来,只是恰逢路过,被这番热闹景象所吸引、众人见他穷酸,纷纷投来鄙夷的目光,更有甚者出言讥讽,让他这般人物快快离去,莫要脏了这风水宝地。
彩楼之上,刘小姐手托绣球,目光在楼下人群中逡巡、她的眼神掠过那些油头粉面的公子哥,却无一人能让她心起波澜、忽而,她看到了角落里那个虽衣衫破旧却脊梁挺直的身影、吕蒙正虽穷,但眉宇间透着一股不屈不挠的英气,眼神清澈而坚定、刘小姐心念一动,仿佛受了某种指引,将手中的绣球轻轻一抛、那绣球在空中划出一道绚丽的弧线,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了吕蒙正的怀中。
全场瞬间静默,随即爆发出巨大的哗然、谁也未曾料到,这天大的富贵竟会砸在一个乞丐般的书生头上、刘宰相在楼上看得真切,气得面色铁青,当即就要反悔、他怎能将自己视若掌上明珠的女儿,嫁与这等贫寒之辈?他怒喝家丁,要将吕蒙正轰出去。
刘小姐却从楼上款款而下,对父亲说道:爹爹,绣球招亲是您亲口定下的规矩,如今绣球已择其主,岂能因其贫富而失信于天下人?女儿非此人不嫁。
刘宰相见女儿心意已决,一时骑虎难下、他心生一计,眼珠一转,对吕蒙正说:少年人,我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我这里有一支从庙里求来的签文,你若能解得其中玄机,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我便依了女儿、若是解不出,就休怪老夫无情、说罢,命人取来一支签,上面写着四句诗:
一树花开两样红,一马双鞍任西东、知音就在红尘内,得足何须觅九重。
众人围拢过来,看着这四句看似简单却又暗藏玄机的诗句,皆是议论纷纷,却无人能解、刘宰相面露得色,心想这下你这穷书生必定无言以对。

吕蒙正手持签文,从容不迫,朗声言道:相爷,此乃上上大吉之签,预示着府上将有双喜临门,何来不妥?
他接着逐句解析:‘一树花开两样红’,说的是府上这棵大树,将来会开出两种颜色的富贵之花、一为相爷您如今的赫赫权势,是为‘旧红’;二为小生他日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光耀门楣,是为‘新红’、一门之内,两代荣华,岂不是大吉大利?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这番解释,既抬高了刘府,又彰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可谓不卑不亢。
吕蒙正继续说道:‘一马双鞍任西东’,指的是小生与小姐结为连理,便如同一匹良驹配上两副鞍鞯、我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夫唱妇随,将来无论是在京城为官(东),还是外放任职(西),都能并驾齐驱,共创前程、这正是‘齐头并进’之意。
刘宰相的脸色由青转白,眼神中已流露出几分赞许。
吕蒙正气势更盛,声音也愈发洪亮:至于‘知音就在红尘内’,此句更是直白不过、它点明了小姐抛绣球乃是天意,她的知音、她的良配,就在这凡尘俗世之中,正是眼前的我、这正是对我们这段姻缘最直接的肯定。
他目光灼灼地望着刘宰相,解说道:‘得足何须觅九重’,此句是在劝慰相爷、人生在世,求得知足常乐,觅得佳婿贤才,已是莫大的福分,又何必苦苦去攀求那遥不可及的皇亲国戚、九重天子呢?眼前的缘分,才是最应珍惜的真实。
四句签文,被吕蒙正解得天衣无缝,入情入理、他不仅展示了过人的才学和敏捷的思维,更在言语之间透露出一种未来必定大富大贵的自信与气度、原本嘈杂的人群鸦雀无声,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刘宰相怔在当场,反复品味着这番话,心中早已没了怒气,取而代之的是对眼前这个年轻人深深的激赏、他意识到,自己差点因为偏见,错过了一位真正的国之栋梁。
这便是吕蒙正得绣球解签的传奇、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命运和爱情的故事,更是一则莫欺少年穷的深刻寓言、吕蒙正的成功,固然有绣球带来的机缘巧合,但真正让他赢得宰相尊重与女儿芳心的,是他深藏于破衣烂衫之下的智慧与胆识、那支签文,既是刘宰相的考验,也成了吕蒙正展示才华的舞台、他用自己的学识,将一次刁难,硬生生扭转为一场预示着辉煌未来的吉兆,这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改变命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