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论命,常闻“称骨”之说,以为骨重则金玉满堂,骨轻则潦倒终身、此言差矣、称骨之法,源自唐时袁天罡,其法并非简单以斤两论英雄,背后蕴含的是一套关于人生格局与承载能力的古老智慧、若只以轻重断吉凶,未免失之偏颇,也曲解了先贤的本意。
称骨算命,是将人之生辰八字,即年、月、日、时,各自对应一个特定的“骨重”,四者相加,得出总重、此总重配有相应的命格判词,描摹一生之起伏荣枯、譬如说,二两一钱,命书判词多有“奔波劳碌”之语;而七两一钱,则常与“帝王将相”相连、于是,人们便望文生义,觉得越重越好,恨不得自己生就一副“龙骨”。
命理之学,讲求的是一个“中和”与“匹配”、骨重,固然可能意味着格局宏大,天赋异禀,但也常常伴随着更为沉重的责任、更为剧烈的波折与更为严峻的考验、试想,能承“帝王将相”之命者,其一生岂能是风平浪静、坐享其成?必是于惊涛骇浪中掌舵,于刀光剑影中立身,其心智之坚毅、所承之压力,远非寻常人所能想象、若无相应的德行与能力去承载这份“重”,这副“龙骨”反而会成为压垮自身的千斤重担,导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剧、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便是此理。
反观骨轻之人,其命格判词虽多言“清闲”、“平淡”,看似不甚风光,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福气?骨轻者,好比一叶扁舟,所求或非远航重洋,而是在一湾平静的湖面自在漂游、他们或许没有万贯家财,却能得享三餐温饱、家人闲坐的安宁;或许没有显赫权位,却能避开官场险恶、人事纷争的漩涡、他们的生命负荷较轻,所需承担的责任与面对的风险也相对较小,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对于一个心性淡泊、不喜争斗的人来说,这“轻”恰是恰到好处的安稳、若强求其去承担“重”命的波澜壮阔,反而是强人所难,使其身心俱疲。

由此可见,骨之轻重,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与个人的心性、能力和后天环境相匹配、好比一件衣裳,料子再名贵,尺寸不合身,穿着也不舒适,甚至会束缚手脚、一副重达七两的命格,给了一个安于现状、随遇而安的人,他会觉得生命中充满了无法理解的折磨与挑战,终日惶惶;而一副只有三两的命格,落在一个雄心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人身上,他会感到处处受限,龙困浅滩,一生郁郁不得志。
命理更深一层,是谈“命”与“运”的交互、“命”如车,“运”如路、骨重,可视为一辆配置精良的重型卡车,其潜力巨大,能载千钧之货、但若行驶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道上(运势不佳),则寸步难行,其优势无从发挥、骨轻,则如一辆轻便的自行车,虽载重有限,但若行驶在平坦宽阔的康庄大道上(运势顺遂),亦能日行百里,轻松惬意。
与其执着于骨头的重量,不如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承载力”、你究竟是渴望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还是愿意做一棵随风摇曳的小草?你的人生追求是波澜壮阔,还是细水长流?称骨算命,更像是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是一个既定的结局,而是一种先天的可能性与倾向性、它提示你,你的“出厂设置”大概是怎样,你应该如何根据这个设置,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去调整自己的步伐。
命由天定,运随心转、骨之轻重,不过是行程图上的一处标记,而非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