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乱世浮沉,中原大地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战火与割据之后,人心思定、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柴荣病逝,留下年仅七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孤儿寡母,主少国疑,整个后周王朝如同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飘摇的孤舟、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手握禁军精锐,成为这艘船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历史的转折,往往始于一则神秘的谶语、就在京城汴梁人心惶惶之际,一则签文或说是一块木牌,悄然流传开来,上面只有五个字:点检做天子、这五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划破了后周朝廷上空诡谲的阴云、所谓点检,正是殿前都点检的简称,矛头直指当时权势最盛的赵匡胤。
这签文从何而来,已是千古之谜、有人说是在城中某个寺庙求得,也有人说是在一口古井中捞出、无论其出处如何,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似乎是上天降下的预兆,预示着天下将再次易主,一位新的真命天子即将出现、对于跟随赵匡胤的将士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他们原本就蠢蠢欲动的心思,找到了天命所归的依据。
宫廷之内的符太后与范质、王溥等顾命大臣,对此谶语自然是惊恐万分、为了破除这个预言,他们做出了一个看似明智,实则将后周推向深渊的决定、他们认为,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世宗皇帝的姻亲张永德,此人忠诚度存疑、为防万一,他们解除了张永德的兵权,并任命他们认为最忠诚可靠、战功赫赫的赵匡胤接任殿前都点检一职、这个举动,恰恰让谶语与现实严丝合缝地对应起来、赵匡胤,这位新的点检,就这样被朝廷亲手推上了预言中的位置、命运的齿轮,在此刻发出了沉重的转动声。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新年伊始,边关便传来辽国与北汉联合南侵的紧急军报、宰相范质等人未辨真伪,仓促间派遣赵匡胤率领禁军主力北上御敌、大军行至陈桥驿,天色已晚,便在此处扎营、当夜,军营之中,气氛变得异常、将士们私下议论纷纷:主上年幼,我等拼死沙场,将来有谁能记住我们的功劳?不若今日拥立点检为天子,日后再图北伐大业!
这场兵变,与其说是哗变,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戏剧、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与心腹谋士赵普,早已在暗中联络诸将,煽动军心、待时机成熟,将士们蜂拥至赵匡胤的营帐、据说当时赵匡胤酒醉未醒,被众人强行唤起、在半推半就之间,一件象征着帝王身份的黄袍,便披在了他的身上、众人山呼万岁,声震原野、赵匡胤被迫接受了将士们的拥戴,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从点检做天子的签文,到朝廷的错误任命,再到陈桥驿的黄袍加身,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仿佛每一步都在应验着最初的那个预言、这支原本应该北上御敌的大军,随即调转方向,杀回京城汴梁、城内守军毫无抵抗,后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定都开封、自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开启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大宋王朝。
那道点检做天子的签文,究竟是天意垂示,还是人为的舆论攻势?后人多倾向于后者、它极可能是赵普等人为了给赵匡胤的登基制造合法性而精心布下的一个局、在那个时代,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权力的更迭都需要一个来自天的合理解释、这五个字的签文,以最简洁、最有力的方式,为一场军事政变披上了顺天应人的华丽外衣,极大地减少了改朝换代的阻力、它安抚了民心,也统一了军心,让一场本可能血流成河的权力交接,以近乎兵不血刃的方式和平完成。
宋太祖赵匡胤深知自己得国于军人干政,因此在他稳固统治之后,便着手削弱武将的权力、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政治手腕,解除了石守信等开国功臣的兵权,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或许也是他对点检做天子这一幕历史的反思与警惕、他自己曾是那签文的受益者,也最明白手握兵权的将领对于皇权的巨大威胁、他用自己的后半生,为大宋王朝建立了一套防止武将专权的制度体系,也从根源上杜绝了下一个点检做天子的出现、那道神秘的签文,不仅开启了一个王朝,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个王朝三百年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