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月的风,已经带了哨音,刮在脸上像一记清醒的耳光、暖气还没来得那么理直气壮,屋里屋外,都是一样的清冷、你坐在办公桌前,电脑屏幕的光映着一张没什么表情的脸,手指在键盘上敲击,是这间格子笼里最生动的声响、工作群里的消息红点不断跳动,像一只永远不知疲倦的电子蚊子,嗡嗡作响,提醒你总有处理不完的需求和永无止境的指标。
日子好像被设定成了一个循环程序、早晨被闹钟粗暴地从梦里拽出来,在拥挤的地铁里被挤成一张相片,闻着身边人身上早餐和尚未散尽的睡意混合的气味、到了公司,打开电脑,一天就开始了、午饭吃什么,是每天最具哲学意味的难题,最后往往被一份二十块钱的盒饭草草打发、下午的困倦像潮水,一波一波涌来,靠着一杯冰美式强行续命、等到下班,天色早已漆黑,拖着被掏空的身体再次挤上地铁,回家,刷手机,睡觉、第二天,循环继续。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过一次日落了?不是在朋友圈里看别人发的,而是自己站在窗前,看着天边的云从金色烧成绯红,再一点点沉入深蓝的暮色里、你有多久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了?不是听五分钟的解读,也不是看浓缩的摘要,而是一页一页地翻,闻着油墨香,沉浸在另一个人的世界里、我们好像失去了大块的、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时间、时间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被短视频、碎片化信息和即时通讯工具填满、我们总在看,总在听,却很少感受和思考、热闹是别人的,自己只剩下一种莫名的、深入骨髓的疲惫。
偶尔和朋友聚会,酒过三巡,话题绕来绕去,还是房子、车子、孩子、票子、每个人都在用力地生活,脸上挂着成年人标准的微笑,但你从他端起酒杯时微微颤抖的手,和偶尔失焦的眼神里,能看到和你一样的茫然、我们谈论着未来的规划,仿佛那是一张清晰的地图,可脚下的每一步,都踩在摇晃的浮木上、我们害怕掉队,害怕被同龄人抛弃,害怕成为那个没出息的样本、于是我们奔跑,甚至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只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在跑,我们不敢停下来。
这种日子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的辛苦,而在于它的无感、像温水煮青蛙,你慢慢地习惯了这种麻木、你不再对新事物感到好奇,不再为一部电影感动流泪,不再因为一句赞美而心跳加速、情绪变得稳定,稳定得像一条直线、你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完成工作,如何得体地与人交往,如何扮演好一个员工、一个子女、一个伴侣的角色、你成了一个标准的、合格的社会零件,严丝合缝地嵌在这个巨大的机器里、可那个曾经会为了一场雨而伤感,会为了一个梦想而彻夜不眠的自己,去了哪里?
有时候深夜醒来,看着窗外城市永不熄灭的灯火,会突然感到一阵恐慌、这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存款的数字在缓慢增长,眼角的皱纹也同步增多、我们用健康换取业绩,用时间换取安稳,我们得到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那份写在新年计划里的学会一项新技能,那句许诺给家人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静静地躺在那里,落满了灰尘、我们总说等有时间了,可有时间是哪一天,谁也说不准。

或许,需要找回一点体感。
不是去完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重新去感知生活的细节、比如,试着在下班路上提前一站下车,慢慢地走回家、看看路边的银杏叶是不是又黄了一些,闻闻街角糖炒栗子的香气,听听放学的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吵闹声、比如,认真地为自己做一顿饭,从挑选食材开始,感受番茄的饱满,芹菜的清脆,在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中,找到一种踏实的安宁、这一个小时,只属于你和食物,与工作无关,与KPI无关。
再比如,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就一个小时、去看那本买来很久却没有翻开的书,或者戴上耳机,听一张完整的专辑、你会发现,世界并不会因为你失联一个小时而崩塌,但你的内心,却可能因此得到片刻的喘息和安宁、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个长假,而是一个又一个这样小小的精神暂停。
人不能像机器一样,只懂得输入和输出、人需要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来滋养、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悠扬的音乐,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这些东西不能帮你升职加薪,却能让你的内心变得丰盈柔软,让你在面对生活的坚硬时,不至于被磕得头破血流。
这一天天过得什么日子?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的答案、日子本身就是由无数个平淡无奇的今天组成的、重要的不是日子本身的样子,而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度过它、是在麻木的循环中沉沦,还是在琐碎的日常里,努力为自己开一扇窗,透进一点光,吹进一丝风。
北京十一月的风依然很冷,但当你走在路上,能感受到风的形状,能看到枯枝在风中坚韧的姿态,能期待第一场雪的降临,那么,这日子,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日子,原来不是用来过的,是用来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