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京城寒意渐浓,家家户户已在筹备过冬、再过些时日,辞别乙巳蛇年,便要迎来丙午马年、每逢岁末年初,总有些古老的习俗被重新提起,老鼠嫁女便是其中一桩饶有趣味的旧事、许多人问,老鼠嫁女究竟是哪一天?这问题看似简单,答案却藏在千家万户的年俗里,并非一个固定的日子。
这桩婚事的日子,在神州大地上流传着多个版本,南腔北调,各有讲究、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日子,是正月初七的晚上、正月初七,俗称人日,是女娲造人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庆祝生命,祈求安康、而老鼠选择在人日的夜里嫁女,仿佛是想沾染一些人的喜气与灵性,为这桩啮齿类的婚事增添几分体面、这一晚,人们会早早熄灯睡觉,为鼠辈们的迎亲队伍让路,以免惊扰了它们,招来一年的鼠患。
往南走一些,江浙、湖南等地,则将此事定在正月初三的晚上、当地有句俗语,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这睡到饱的背后,便有为老鼠嫁女腾地方的意味、人们相信,忙碌了两天,到了第三天晚上,也该让这些终日奔波的小生灵办件喜事、于是,家家户舍在墙角旮旯撒上些米粒、糕点,权当是送给鼠新娘的嫁妆或喜糖,盼它们吃了人的供奉,来年嘴下留情,莫要啃坏了衣物家具。
北方许多地区,尤其是华北一带,老鼠嫁女的日子则与一个重要的农耕节日——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紧密相连、填仓,顾名思义,是填充粮仓,祈盼新一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既希望粮仓充实,又畏惧老鼠偷盗、这种矛盾的心态,催生了老鼠嫁女这一充满智慧的民俗、人们在这一晚同样要早睡,同时在厨房、仓库的地上画出粮囤的样子,中间放些粮食,既是象征性的填仓,也是给老鼠的喜宴、其意在于,我们把女儿都嫁给你家了,大家成了亲家,你总不好意思再来偷我们家的粮食了吧?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人情化禳灾方式,将人与鼠这对天敌,用一桩联姻暂时化干戈为玉帛。
除了上述几个主流的日子,还有一些零散的说法,如有的地方认为是年三十除夕夜,有的则认为是正月初十、这充分说明,老鼠嫁女并非一个有明确历法依据的节日,而是深植于农耕文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 folk belief (民间信仰)、它的日期随着地域、气候、物产的不同而变化,但其内核始终如一:敬畏、安抚与共存。
说起这桩婚事的由来,背后还藏着一则妇孺皆知的故事、古时候,一对老鼠夫妇,宝贝女儿长得如花似玉,它们发誓要给女儿找一个全天下最强大的夫婿、它们首先想到了太阳,因为太阳普照大地,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它、可太阳却说:我虽厉害,但一片乌云就能把我遮住,你去找云吧、老鼠又去找乌云,乌云说:我能遮日,但大风一吹我就散了,你去找风吧、老-鼠又去找风,风神气十足地吹着,却说:我能吹倒大树,可一堵墙就能把我挡住,你去找墙吧、老鼠找到了墙,墙先生却愁眉苦脸地说:我最怕的,就是你们老鼠啊,你们会在我的根基上打洞,时间久了,我就会倒塌、老鼠夫妇恍然大悟,原来绕了一大圈,最厉害的还是自己的同类、于是,它们便敲锣打鼓地把女儿嫁给了邻居家的帅小伙——一只健壮的公老鼠。

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但都指向一个道理: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则寓言,通过老鼠嫁女的形式,代代相传。
那么,在老鼠嫁女的这一晚,人们具体要做些什么呢?规矩大同小异。
一是早睡、这是最核心的仪式、大人会早早催促孩子们上床,并告诫他们不要出声,以免冲撞了鼠家的婚礼、整个村庄、整条街巷,都沉浸在一片异乎寻常的静谧之中,这寂静本身就充满了仪式感。
二是熄灯、黑暗是属于老鼠的世界、人们熄灭灯火,不仅是为老鼠的迎亲队伍提供方便,也象征着人类暂时退出了夜晚的主宰地位,将世界交还给这些昼伏夜出的小生灵。
三是撒食、也叫散嫁妆或贺喜、在床下、墙角、米缸旁,撒上一些碎米、面粉、花生、豆子、这既是给新娘的嫁妆,也是给迎亲队伍的犒劳、背后的心理是,用小小的恩惠,换取一整年的安宁、你吃了我的,便不好再大肆破坏。
四是听响、孩子们躺在床上,屏息凝神,总想听一听传说中老鼠嫁女时吹吹打打的声响、那悉悉索索的动静,究竟是老鼠的脚步声,还是风吹过窗棂的声音?这成了童年记忆里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游戏。
时至今日,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老鼠的亲密关系早已不复存在、老鼠嫁女这个古老的民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依然在年节期间被人们津津乐道、它所承载的,早已不是单纯的驱鼠禳灾,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往农耕生活的回忆,一种天人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的古老智慧、它提醒着我们,在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中,对抗并非唯一的方式,理解与和解有时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