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这个日子在中国人的心中,分量颇重、它并非一个喜庆喧闹的节日,反而带着几分肃穆、几分神秘,几分对过往的追思、若要一言蔽之,它是什么日子?答案并非唯一、它至少有三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牵引着一段不同的文化脉络: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以及民间俗称的鬼节。
道教的赦罪之日:中元节
从道教的谱系来看,七月十五是中元节、道家有三元之说,即上元、中元、下元,分别对应天官、地官、水官三位神祇的诞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之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之日;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是水官解厄之日。
中元节的主角是地官大帝,其全称为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相传在这一天,地官会拿出记录人间善恶的簿册,根据神仙、凡人、囚徒的种种表现,对其进行审核与裁定、最关键的是,这一天阴曹地府的鬼门会大开,那些在阴间受苦的亡魂,会得到暂时的解脱,被释放到人间,享受血食祭祀、道观在这一天会设坛建醮,举行盛大的普度法会,诵经超度,目的就是为亡魂赦罪祈福,让他们早日脱离苦海、家家户户也会备好祭品,焚香烧纸,祭拜祖先,同时也会在路边为那些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设食,体现了道教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怀。
佛教的孝亲之日:盂兰盆节
若从中元节的道教色彩转向佛教,我们则会遇见盂兰盆节这个名字、盂兰盆是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形容亡魂在饿鬼道中如人被倒挂一般的痛苦、这个节日的源起,来自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目连救母。
佛陀的弟子目犍连(简称目连),是一位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他得道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便用天眼观望,发现自己过世的母亲堕入了饿鬼道,腹大如鼓,咽喉却细如针尖,无法进食,日夜承受着饥饿的煎熬,痛苦不堪、目连见状,悲痛万分,立刻施展神通,用钵盛饭送给母亲、但其母因为业力缠身,饭食一到嘴边,就化为烧红的火炭,无法下咽。
目连无计可施,只好向佛陀哭诉求助、佛陀告诉他,其母罪孽深重,非他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唯有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也就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佛欢喜日,备办百味五果等丰盛供品,供养十方僧众、凭借众僧的修行功德之力,才能超度他的母亲脱离苦海、目连遵照佛陀的指示行事,果然使其母得以解脱。

这个故事彰显了佛教的孝道思想,强调了依靠僧团的集体力量来为亡者祈福的重要性、盂兰盆节的核心是供僧、诵经,将功德回向给七世父母,以及一切受苦的众生、它是一个充满感恩与慈悲的节日,其精神内核是普度与孝亲。
民间的祭祖之日:鬼节
在广袤的民间,这个日子最通俗的叫法是鬼节、这个称呼简单直接,也最能反映普通百姓对此日的敬畏之心、整个农历七月,都被称为鬼月、人们相信,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到七月三十鬼门关关闭,整个月里,阴间的好兄弟们都会来到阳间游荡、而七月十五,正是它们活动最频繁、阴气最重的日子。
基于这种观念,民间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习俗与禁忌。
祭祀是核心活动、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准备丰盛的饭菜,郑重地摆上香案,请出祖先牌位,焚香祷告,邀请先人回家过节,共享祭品、这体现了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相信祖先的灵魂依然存在,并且能庇佑后代。
焚烧纸钱冥币是另一项重要仪式、人们相信,阴间也需要花销、通过焚烧,可以将纸钱、元宝,甚至扎成房屋、车马样式的纸制品,传递给另一个世界的亲人,让他们在那边过上富足的生活、路边,人们也会为那些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烧一些纸钱,撒一些米饭,这是一种朴素的怜悯与同情,希望他们也能得到一些慰藉,不要在人间作祟。
放河灯则是鬼节中最具诗意和象征性的活动、人们将纸糊的莲花灯点上蜡烛,放入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这盏盏明灯,被认为是为水中的溺亡者和迷途的亡魂引路,照亮他们前往轮回的道路、夜幕之下,万千河灯随波逐流,星火点点,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生者对安宁的期盼。
鬼节期间也有诸多禁忌,例如:夜间不宜出行,避免去水边,不要吹口哨,不要在墙角小便,地上散落的钱币不要捡拾,晾晒的衣物要在日落前收回等等、这些禁忌看似迷信,实则是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朴素愿望。
综观中元节、盂兰盆节与鬼节,我们会发现,尽管其源头各异,解释体系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三者早已水乳交融,难分彼此、道教的赦罪、佛教的孝亲、民间的祭祖,共同构筑了七月十五这个节日的丰富内涵、它并非一个宣扬恐惧的日子,其真正的内核,是深植于中华文化血脉中的孝道、慈悲与敬畏、它提醒着我们,生命是一个绵延不绝的链条,我们应当敬畏祖先,感念亲恩,并对所有逝去的生命,无论相识与否,都怀有一份悲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