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戊申,序属仲秋、长安城内,相府门前,那座高耸的彩楼,不只是朱漆与锦绣的堆砌,更是无数目光与命运的交汇点、相国千金王宝钏抛掷绣球,选的不是门当户对的王孙公子,而是人群中衣衫褴褛的薛平贵、这一掷,掷出的不仅是她自己的终身,更是对世俗规条的一次悍然挑战。
此事在坊间流传,多半归于姻缘天定四字、可若深究其里,便会发现,支撑王宝钏做出这惊世骇俗之举的,除却少女情怀,更有一支在佛寺中求得的签文、这支签,才是她内心天平上最重的那枚砝码,是她用十八年寒窑苦守去验证的谶语。
那日,宝钏于佛前叩首,心念纷乱、身为相国之女,她的婚事早已不是闺阁私语,而是关乎家族荣光的筹码、她求的不是富贵,而是佳偶、香烟缭绕中,她抽出一支上上签、签文古朴,字字珠玑:
潜龙困于泥淖,凤凰栖于梧桐、待得风雷惊动,方显玉色峥嵘。
解签的老僧见此签,捻须沉吟、他未言富贵,也未提显赫,只缓缓道来:此签所示之姻缘,如璞玉藏于顽石,需有慧眼方能识得、所谓潜龙困于泥淖,意指其人虽身处困厄,境遇潦倒,却怀惊天纬地之才,有九五之尊的命格、他眼下的落魄,不过是龙游浅水,暂时的蛰伏、而凤凰栖于梧桐,这凤凰,指的便是求签之人、凤凰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品性高洁,志向远大、这桩婚事,表面看是明珠暗投,实则是凤凰识英雄于微时,是天作之合。
老僧的解说,如同暮鼓晨钟,敲开了王宝钏心中的迷雾、她所见的薛平贵,虽衣衫敝旧,但眉宇间自有英气,举止虽不拘小节,却透着一股寻常子弟没有的坦荡与坚毅、这不正是潜龙困于泥淖的写照么?她自己,生于相府,锦衣玉食,却不慕荣华,只求一心人,这便是凤凰栖于梧桐的本心。

签文的最后两句,待得风雷惊动,方显玉色峥嵘,更是给了她无穷的勇气、这预示着未来的道路不会平坦,必有风雷般的考验与磨难、这份姻缘的真正价值,需要经过时间的淬炼,如同美玉,需经雕琢方能显现其温润光华、这风雷,是父亲的震怒,是三击掌的决绝,是寒窑里的十八年苦等,是战乱中的音信隔绝。
于是,彩楼之上,当王宝钏的目光扫过底下攒动的人群,她看到的不再是华服与地位,而是在寻找那条困于泥淖的潜龙、当绣球精准地落在薛平贵怀中,那不是偶然,而是她遵从内心与签文指引的必然选择、她选择的不是一个乞丐,而是一个未经雕琢的帝王,一个值得她用一生去等待的未来。
后来的故事,世人皆知、王宝钏脱下凤冠霞帔,住进破败的寒窑,挖野菜,充饥肠,一等便是十八年、这十八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煎熬、支撑她的,正是那支签文所描绘的未来、每当夜深人静,寒风侵骨,她或许会一遍遍回想老僧的话、她相信,泥淖中的龙终有腾飞之日,她这只栖于寒窑的凤凰,也终有与龙同归云霄之时。
薛平贵也未曾辜负这份深情与信任、他从军远征,历经生死,最终凭借盖世军功,被代战公主招为驸马,后又荣登西凉王位、十八年后,当他身披王袍,重返长安,在武家坡与王宝钏相认,那支签文终于得到了最完美的应验、风雷已过,玉色尽显。
王宝钏招亲解签一事,早已超越了一段爱情传奇、它探讨的是命运与选择的关系、签文给予了启示,但真正做出选择、并为之承担一切后果的,是王宝钏自己、她若没有那份洞察世事的慧眼与敢于对抗世俗的勇气,即便手握上上签,也只会将其视为一纸空文,错过这段惊天动地的姻缘。
这支签,解的是姻缘,照见的却是人心、它告诉世人,真正的尊贵,不在于出身与表象,而在于内在的品格与未来的潜力、它也赞颂了一种超越物质的坚守,一种对信念的执着、王宝钏用她的十八年,为那支签文写下了最生动、最深刻的注解、寒窑虽苦,却因有了信念的支撑而变得温暖;等待虽长,却因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而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