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初九是什么日子吃什么,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与时节变迁的智慧、农历里的初九,并非特指某一天,而是每个月都有的第九日、但在这众多的初九之中,有几个日子因其特殊的文化意义,而拥有了独特的食俗与讲究。
最广为人知,也最为隆重的初九,当属正月初九、这一天在民间被认为是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在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拜天公是新年期间最为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祭拜的隆重与否,直接体现在供桌上的食物、那么,正月初九这一天吃什么?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敬什么,因为许多食物是先作为供品,祭拜仪式结束后,家人再分食,以求得到天公的庇佑。
拜天公的供品极为讲究、通常会准备五果六斋、五果指的是五种时令水果,如柑橘(象征吉祥)、苹果(象征平安)、香蕉(闽南语谐音招,有招财进宝之意)、甘蔗(节节高升)、凤梨(闽南语谐音旺来,寓意兴旺)等,皆取其吉祥寓意、六斋则是六样素菜,通常包括金针(金玉满堂)、木耳(取其耳字,有听取善言之意)、香菇、冬粉、豆干、海带或花生等,皆为干货或易于保存的素食,体现了对神明的虔诚与洁净之心。
除了素食,荤腥的三牲或五牲也是核心供品、三牲通常指全鸡、全鸭(或全鹅)、一块方正的猪肉、讲究用全牲,是为了表达对神明的完整敬意,全鸡象征家庭团圆、起家兴旺、全鱼也是常见的供品,取年年有余的好彩头、这些牲礼在祭拜后,会成为当天家宴的主菜,经过重新烹煮,全家共享,寓意着领受神明的福泽。
在主食和点心方面,也颇有说法、红龟粿是必不可少的祭品,红色代表喜庆,龟形象征长寿,是祈求健康长寿的最好载体、发糕则因其蒸后顶部会裂开,形如花朵,有发的寓意,象征发财、发达、面线也是常见的供品,细长的面线寓意着长长久久,为家人祈求长寿安康、可以说,正月初九的食俗,是一场围绕着敬神与祈福展开的盛宴,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最朴素美好的愿望。
农历的年轮转过大半,当秋菊盛开,我们又会迎来另一个重要的初九——九月初九,重阳节、因《易经》中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这一天是敬老、登高、赏菊的传统佳节,其饮食文化也与这些习俗紧密相连。
重阳节吃什么?首推重阳糕、吃糕是重阳节最重要的食俗之一、因为糕与高谐音,吃重阳糕寓意着步步高升,为登高的习俗增添了一份美好的祝愿、重阳糕没有固定的形制,各地做法不一,但大多以米粉、面粉为主要原料,内嵌枣、栗、杏仁等果料,表面再撒上一些桂花或插上彩色小旗,既美观又美味、对于孩子们来说,吃一块甜糯的重阳糕,是这个节日最甜蜜的记忆、而对于长辈,晚辈们亲手送上一块重阳糕,更是饱含了祝福他们健康高寿的深情厚谊。

饮菊花酒,是重阳节另一项流传千年的雅俗、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古人认为菊花能清热解毒、延年益寿,有长寿之花的美誉、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被认为可以祛灾祈福、延年益寿、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与家人或三五好友登高远眺,再共饮一杯清香甘冽的菊花酒,既能舒展筋骨,又能陶冶情操,是极具诗意的传统。
此时节,也是螃蟹最为肥美的季节、所谓秋风起,蟹脚痒,农历九月的雌蟹黄满膏肥,雄蟹膏腴肉鲜、在重阳节前后,吃螃蟹也成了一大时令享受、蒸上一笼大闸蟹,配上姜醋,家人围坐一堂,细细品味这秋日独有的鲜美,也是重阳家宴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那么,对于一个寻常的初九,比如我们所处的2025年11月,对应的农历十月初九,又该吃些什么呢?这样的初九,没有了正月初九的隆重祭典,也没有了九月初九的特定节俗,它的饮食便回归到了日常与时令的本质。
北京时间11月,已是初冬时节、天气转寒,草木凋零,人体的阳气也需要潜藏、此时的饮食,应以温补、滋养为主,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所谓不时不食,十月初九的餐桌,应该摆上这个季节最合适的食物。
羊肉是冬日温补的首选、一锅热气腾腾的涮羊肉或是炖羊肉汤,能迅速驱散寒意,温暖脾胃、羊肉性温,富含蛋白质和热量,是抵御严寒的佳品、配上一些白萝卜,既能中和羊肉的燥性,又能助消化,是冬日里的经典搭配。
各类根茎类蔬菜,如山药、芋头、红薯、土豆等,经过一整个秋季的生长,此时淀粉含量和营养最为丰富,口感也最佳、无论是蒸食、熬粥还是炖菜,都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一碗热乎乎的山药排骨汤,或是香甜的烤红薯,都是这个时节里简单而又幸福的滋味。
随着天气变冷,人们的活动量减少,肠胃功能也可能减弱、多喝一些温和的粥品,如小米粥、南瓜粥、八宝粥等,既能暖身,又易于消化吸收,是养胃的好选择、在粥里加入一些红枣、桂圆,更能增加益气补血的功效。
初九的日子,饮食的选择取决于它所处的月份和文化背景、正月初九,吃的是对神明的敬畏与对新年的祈盼;九月初九,吃的是对长辈的孝心与对金秋的礼赞;而一个平常的十月初九,我们吃的则是顺应天时、调养身心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