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上的吉日与K线图的红绿:现代交易者的玄学必修课?
十一月的北京,寒意已浓、交易室里,暖气开得正足,屏幕上跳动的红绿K线,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灼烧着每一个交易者的神经、李先生是位老股民,他桌上常年摆着两样东西:一本是布满技术指标的厚重笔记,另一本,则是每年必换的烫金老黄历、开盘前,他总要先翻开黄历,看看今日的宜与忌。
今日宜纳采、嫁娶、交易、看到交易二字,他长舒一口气,仿佛拿到了一道来自神秘力量的许可。
这种场景,在交易圈里并不少见、从散户到某些机构的交易员,总有人在严谨的数据分析之外,为自己留下一片玄学的自留地、那么,在算法与信息主导的今天,交易,真的还需要看黄历吗?
黄历的交易,此交易非彼交易
我们得先弄明白,黄历上宜交易三个字,承载的是怎样的历史重量、在古代农耕社会,所谓的交易更多指向的是实体贸易、比如,大宗货物的买卖、田产地契的签订、开设商铺、赶集互市、这些活动,周期长,牵扯人多,且深受天气、节气等自然因素影响、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本质上是在寻求一种天时的确认,希望在一个风和日丽、人事和谐的日子里,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图个开门红的彩头。
这种交易,节奏是缓慢的、一份合同的签订,可能需要数日的谈判、一笔货物的运送,可能要翻山越岭,耗时月余、古人择吉日,是在为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活动,寻找一个确定性的心理起点。
反观现代金融市场、我们谈论的交易,是毫秒级的指令执行,是全球7x24小时联动的资本流动、驱动价格波动的,是美联储的利率决议、公司的季度财报、一条突发的国际新闻,甚至是某个大V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句话、这里的天时,不再是星宿的运转,而是信息流的速度与深度、将古代适用于赶集的吉日理论,直接套用在撮合竞价的电子盘上,无异于拿着一张古代的航海图去驾驶一艘核动力航母、航向与罗盘,早已是两个维度的东西。
寻找波动的规律,而非日子的吉凶
一个成熟的交易者,他的世界观是建立在概率与赔率之上的、他追求的不是单次交易的绝对胜利,而是一个能够长期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这个系统的基石,是数据、逻辑和纪律。
让我们设想一个简单的回测:如果有人将过去二十年的A股交易数据全部调出,然后只在黄历上标明宜交易的日子买入,在忌交易的日子卖出,结果会如何?大概率,这个策略的收益率会惨不忍睹,甚至无法跑赢最简单的指数定投、原因很简单,市场的涨跌逻辑,与天干地支、五行生克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被验证的因果关系。
市场有其自身的节气与规律、比如,财报季前后,个股波动会加剧;年末,机构为了排名可能会有调仓异动;某个行业政策的出台,会引发板块性的集体狂欢或恐慌、这些,才是现代交易者需要关注的天时、你的黄历,应该是财经日历、公司公告、宏观数据发布表、你的罗盘,应该是移动平均线(MA)、相对强弱指数(RSI)、布林带(BOLL)。

在K线图面前,众生平等、它不管今天是立冬还是大雪,也不理会本日是否诸事不宜、它只忠实地记录着多空双方博弈的结果、试图用黄历的吉凶来预测K线的红绿,是对市场复杂性的轻视,也是对自身交易责任的逃避。
心理的压舱石,而非决策的指南针
话虽如此,我们是否就要彻底将黄历这类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或许也不必如此极端、存在即有其道理,人们对黄历的依赖,深层次反映的是在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对秩序感和掌控感的渴求、交易,恰恰是这个世界上不确定性最强的活动之一。
当一个交易者,在经历连续亏损、心态濒临崩溃时,黄历上的一句宜出行,利西南,或许能给他一个放下盘面、出门走走的心理暗示,从而避免了情绪化的报复性交易、当他手握一个研究透彻的标的,却在临门一脚时犹豫不决,黄历上的宜交易三个字,或许能成为推他一把的勇气。
在这里,黄历扮演的不再是决策的指南针,而是一块心理的压舱石、它不提供任何有效的市场信号,但可以成为一种调节个人节奏与心态的工具、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一种个人化的仪式感、前提是,你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仅仅是作用于你,而非作用于市场、你的交易决策,必须、也只能建立在你的交易系统之上。
如果把交易看作一场修行,那么最终的吉日,是你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是市场出现了符合你交易系统的机会。
地利,是你的账户资金、仓位管理都处于一个健康合理的状态。
人和,是你此刻头脑清晰、情绪稳定、精力充沛,能够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
当这三者合一,对你而言,天天都是黄道吉日、反之,即便黄历上写满了大吉大利,若你逆势而为、重仓豪赌,市场也必会给你最沉痛的教训。
交易需要看黄历吗?
看与不看,取决于你把它放在什么位置、若视其为决策的唯一依据,无异于刻舟求剑、若作为调整心绪、增添仪式感的一种方式,倒也无伤大雅、只是切记,真正决定你账户曲线走向的,永远是屏幕上那张冷冰冰的K线图,以及你面对它时,头脑中的那套严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