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老病死,世间常态、亲友染恙,登门看望,既是情分,也是慰藉、然探病并非随时皆宜,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探望病人亦有其不成文的规矩、有些日子,气场不协,阴阳失衡,若冒然探访,非但不能带去宽慰,反而可能干扰病家气运,甚至为自身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此中道理,或涉民俗,或含摄养生智慧,流传至今,仍有其考量。
一曰:大年初一,岁之始
正月初一,是为岁首、万象更新,家家户户迎新纳福,祈的是一年吉利安康、此日的气场,是喜庆、昂扬、向上的、而病榻之地,难免有沉郁、衰败之气、若于新春第一日便踏入病房,无异于将新年的生发之气,与病中的沉暮之气相冲撞、于病人,恐扰其静养;于探访者,亦是将病字带入新年,寓意不祥,折损了一年的好彩头、故而,无论情分多深,正月初一这天,都应避免探病,可待初三之后,阳气渐盛,再行探望。
二曰:清明时节,墓祭之日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一天,天地间阴气较重,人们扫墓祭祖,沟通的是阴阳两界、古人认为,此时的空气中弥漫着哀思与肃穆,不洁之气易于游荡、病人本就元气虚弱,阳气不足,极易受外界不良气场侵扰、若在清明这天前去探望,探访者身上所携带的、源自祭扫环境的阴湿之气,可能会加重病人的不适,使其精神更为萎靡、此日探病,是对病人静养环境的一种无形干扰。
三曰:端午毒日,避之不及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古代又被称为恶日或毒日、此时节,天气炎热,湿气蒸腾,蛇虫鼠蚁活动频繁,瘟疫易于流行、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天地间的毒气最盛、家家户户挂艾草、饮雄黄酒,正是为了驱邪避毒、病人身体抵抗力低下,正需一个洁净安宁的环境、在这样一个被视为毒气横行的日子里探病,恐将外界的秽浊之气带入病房,犯了以毒攻虚的大忌。
四曰:中元之夜,鬼门大开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民间传说此日地府开门,孤魂野鬼得以重返人间、这是一个阴气极盛的日子,寻常人家晚上都需早早闭户,避免与阴灵相撞、病人阳气衰微,精神恍惚,最是容易被阴邪之气所侵、中元节前后,尤其是夜晚,切忌探病、这不仅是出于对未知力量的敬畏,更是对病人精神状态的一种保护,避免其因环境氛围的改变而心生恐惧,加重病情。
五曰:冬至一阳生,阴极之时

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是阴气达到极致,阳气开始萌芽的转折点、虽然一阳生,但天地间仍是阴寒之气占主导、中医讲究,人生病是阴阳失调,康复的过程,便是扶助阳气,祛除阴邪、在冬至这个阴气最重的日子探病,外界的寒气、阴气容易通过探访者传入病房,对于需要聚拢阳气以图恢复的病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六曰:风雨交加,天地动荡
天气与人的身体息息相关、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之日,天地间的气场是混乱而不稳定的、此时人们的情绪容易烦躁不安,旧伤旧病也易于复发、病人身心俱疲,更需要一个平和安稳的环境、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探访,一路风雨,探访者自身便携带了一身湿寒与动荡之气,进入病房,会破坏那份难得的宁静、况且,风雨也象征着风波,于养病之人,寓意不佳。
七曰:暮色四合,阴阳交替
黄昏时分,日薄西山,阳气渐消,阴气渐长、这个时刻被认为是逢魔时刻,即阴阳交界、界限模糊之时、白日里被压制的邪祟之气开始活跃、病人的精神状态在一天之中也有起伏,傍晚时分往往最为困倦疲乏、此时探病,会打扰病人休息,使其本就衰弱的精力更加不济、从气场上说,带着一身日暮的沉沉之气进入病房,也不利于病人阳气的恢复、探病最好选择在上午,阳气充足,人精神也最好。
八曰:自身不适,元气有亏
若探访者自己也正患有感冒、咳嗽等小恙,或仅仅是精神不济、身心疲惫,那么便不适宜前去探望病情更重之人、一方面,是避免交叉感染的医学常识、从传统观念看,这是以病冲病、你自己元气不足,气场不纯,非但无法给予病人正面的精神支持,你身上的病气还可能与对方的病气相互影响,导致双方的状况都变得更糟、探病,需得自身康健、精力充沛,才能带去积极的能量。
九曰:病人服药入眠,神思正敛
探病的时机,需以病人的状态为首要考量、若得知病人刚刚服药睡下,或是精神困顿,正欲休息,此时万万不可打扰、睡眠与休息,是身体自我修复的最佳方式,中医称之为养神、强行将其唤醒,与之交谈,会严重中断其修复过程,耗散其好不容易积聚的精力、这看似是人之常情,实则蕴含着对生命休养生息规律的尊重、真正的情谊,是恰到好处的关怀,而非不合时宜的打扰。
十曰:逢九之日,人生关口
在民间习俗中,九被视为一个关口,特别是人的年龄逢九,如十九、二十九、三十九等,被认为是明九;若是九的倍数,如十八、二十七、三十六,则被称为暗九、逢九之年,人的运势多有波折与变化、若病人恰逢逢九之寿,或探访的日期尾数带九,有些人也会选择避开、此说虽略带迷信色彩,但其内核是对关口和变数的警惕、在病人处于身体的关口之时,探访行为应更加谨慎,避免任何可能带来负面心理暗示或气场冲撞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