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公元一九七五年二月十五日,星期六、若以华夏旧历追溯,此日正当乙卯兔年之正月,初五、此日于寻常百姓家,非同小可,俗称破五,亦是迎财神之吉日,年节气氛由浓转平,百业待兴,正于此日拉开序幕。
审视当日之天星流转,其时辰八字为:乙卯年,戊寅月,辛巳日。
乙卯为年柱,乙木为阴,坐于卯木之上,木气纯粹而旺盛、此年生人,多性情温和,心思缜密,如春风杨柳,柔韧而富有生机、一九七五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尾声,社会百废待兴,乙卯兔年所蕴含的温和与复苏之气,仿佛为时代的转折埋下伏笔。
戊寅为月柱,戊土为阳,坐于寅木,寅中藏甲木、丙火、戊土、正月建寅,万物初生,戊土得寅中丙火相生,又被本气甲木所克,土木交战,预示着新生力量与旧有格局的碰撞与融合、戊寅之月,充满了开创与变革的张力。
辛巳为日柱,此乃当日之核心、辛金为阴,乃珠玉之金,细腻而敏锐、巳火为阴,内藏丙火、庚金、戊土、辛金坐于巳火之上,为火炼金之象,亦是金长生于巳、这表明当日行事,需经一番磨砺与考验,方能显现其价值,如同璞玉须经雕琢方成大器、巳火为驿马星,故此日亦带有变动、奔波之意。
当日黄历之宜忌
【宜】:祭祀、祈福、求嗣、开光、解除、入学、订盟、纳采、裁衣、冠笄、安床、除服、成服。
这一日的吉利事宜,多与精神、家庭、个人成长紧密相联。
祭祀、祈福、求嗣、开光:正月初五,年味未散,家家户户送穷神、迎财神,正是祭拜天地神明、祈求新年福运的绝佳时机、对于渴望子嗣的家庭,此日求嗣,亦被视为祥瑞、开光则多指神像、吉祥物经由特定仪式赋予灵性,以求护佑。
入学、订盟、纳采、裁衣、冠笄:这些事宜关乎人生的重要节点、在那个知识愈发受到重视的年代,入学被列为吉事,意义深远、而订盟、纳采(订婚)、裁衣(为婚事或重要场合准备新衣)、冠笄(古代男女成年礼),则指向家庭的缔结与成员的成长,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安床、解除、除服、成服:安床为家庭稳定之兆,解除则指化解灾厄、扫除不祥、除服、成服与丧葬礼仪相关,选择吉日完成,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生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开始。
【忌】:伐木、作梁、安葬、行丧、动土、破土。

当日所忌讳之事,多与动摇根基、破坏性的行为有关。
伐木、作梁:辛巳日,辛金虽锐,但坐于火上,金气受制、伐木作梁,乃动工建房之大事,需根基稳固,此日金木相克,火势又旺,恐有不稳之象,故而不宜。
安葬、行丧、动土、破土:这些行为均与土地、阴宅相关、巳日冲亥,煞在东方,动土破土易引动煞气、且正月初五为迎财神之日,喜气洋洋,行安葬、行丧之事,与当日的民俗氛围相悖,恐冲撞了喜气。
当日时辰与方位之玄机
冲煞:日柱辛巳,与乙亥相冲、故当日对于属猪之人,尤其是生于乙亥年(如1935年)者,需谨慎行事,避免做出重大决策、煞在东方,意味着当日东方为不利方位,无论是动土、出行还是安床,皆应避开此方位。
吉神与凶神:吉神有天德合、月德合、宝光、天医等,多主贵人扶助,利于疗愈与和合、凶神则有天贼、血忌、五虚等,提示需防范盗窃、血光之灾与内在的空虚损耗。
胎神占方:厨灶床外正西、意指家中有孕妇者,当日不宜随意移动或修造厨房、灶台以及卧室外部正西方向的区域,以免惊动胎神,影响胎儿安宁。
彭祖百忌:辛不合酱,主人不尝、巳不远行,财物伏藏、这是古人的生活智慧、辛不合酱,指辛日不宜进行酿造、调制酱料等事,否则味道不正,引申为重要合作、调和之事应暂缓、巳不远行,因巳为驿马,主动,但此句却反其道而行之,提醒人们巳日远行易有财物损失或波折,最好安守家中,看护好财物。
破五习俗与一九七五年之回响
正月初五的核心民俗是破五,意为破除从除夕到初四的种种禁忌、在这一天,垃圾可以倒了(送穷土),妇女可以出门了,商家店铺也可以开张了、最重要的仪式是送穷与迎富、清晨,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在那个年代或许形式更为朴素),将穷神驱赶出门、摆上供品,迎接五路财神的到来、饺子是这一天必不可?的食物,因其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吃饺子时,还要故意将饺子皮咬破,称为破五,象征着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破除掉。
将这些传统黄历信息置于一九七五年的历史背景下,便能读出别样的意味、当时,破四旧的余波未平,公开谈论黄历、神明被视为封建迷信、这些传承千年的生活准则与民俗,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在公开场合,人们或许缄口不言,但在乡间田野,在家庭的私密空间里,老一辈人仍会悄悄地翻开那本泛黄的通书,遵循着宜与忌,为家人卜算一日的吉凶。
辛巳日的火炼真金,恰似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写照,人人都需在时代的洪炉中经受考验与磨砺、黄历上宜入学的字样,对于那些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年轻人而言,不仅仅是吉凶的参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希望、而巳不远行,财物伏藏的告诫,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则显得尤为朴实和真切。
一张五十年前的旧黄历,承载的不仅是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更是特定时空下人们的生活哲学与精神寄托、它以一种无声的方式,记录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普通百姓如何小心翼翼地规划着自己的日常,如何在传统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着内心的秩序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