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建安三十年深秋,北国已是层林尽染,霜气渐浓、许都城内,一则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九州的每一个角落:魏王曹操于城东上古神祠为子嗣求取姻缘,得一签,解签后竟面露忧色,三日不朝、此事如一滴水落入滚油,顿时炸开了锅、世人皆知曹操雄猜英断,从不信鬼神之说,此番举动,背后定有深意。
这签文很快便被好事者传抄出来,寥寥四句,却字字玄机:
凤栖梧桐非良木,
玉环有缺月难圆。
东风不与周郎便,
一枕黄粱梦未安。
曹操请来的解签高人当场解读,称此乃下下签、言凤凰择木而栖,今所选非良木,喻指姻缘对象非是佳偶,根基不稳,强行结合,必有后患、玉环有缺月难圆更是直白,指此段姻缘终将破裂,无法圆满、至于东风与周郎的典故,更是人尽皆知,赤壁之战的阴影犹在,此句被解读为天时地利皆不相合,万事不成、最后一句黄粱一梦,则预示着所有期望终将化为泡影,令人心神不宁。
曹操听罢,默然良久,随即下令,取消了原已议定的与某位北方大族之女的婚约,并对外宣称,敬畏天命,不敢强求、一时间,曹营内外议论纷纷,有人赞魏王顺天而行,有人则暗自揣测,是否魏王霸业已现颓势,连上天都不再眷顾。
消息传至蜀中,荆州府衙之内,夜深人静,唯有烛火摇曳、诸葛亮手持密报,对着那四句签文,羽扇轻摇,双目微闭,仿佛在与千古智者对弈、一旁的马谡、蒋琬等人亦是眉头紧锁,他们从这签文里读出的,无非是曹操时运不济,乃是蜀汉北伐的良机。

丞相,马谡率先开口,曹操此举,示弱于天下,我军或可趁机出兵,袭取宛城,动摇其根本。
诸葛亮缓缓睁开眼,目光如潭水般深邃,他将签文纸笺置于烛火之上,看着它慢慢卷曲、化为灰烬,口中却喃喃自语:凤栖梧桐……非良木……
他轻笑一声,摇了摇头、曹孟德此人,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生征战,何曾真正信奉过天命?他若信命,便不会有官渡之险胜,更不会有赤壁之败后‘哭郭奉孝’之言、他信的,从来只有自己手中的剑与心中的谋略、这解签之事,看似是问姻缘,实则是在问天下。
众人闻言,皆是一惊,静心聆听孔明剖析。
‘凤栖梧桐非良木’,诸言亮语调平缓,却字字千钧,世人皆以为‘凤’指其子嗣,‘梧桐’指联姻之族、大错特错、在曹操心中,当今天下,谁可称‘凤’?唯他自己而已、他自比凤凰,欲择良木而栖,这‘梧桐’,便是他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汉室朝廷、献帝虽在他掌握之中,朝中忠于汉室之臣仍如芒在背,这棵‘梧桐’早已中空,并非他能安心栖息的‘良木’、此句,乃是曹操对其篡代之路根基不稳的忧虑。
再看‘玉环有缺月难圆’、玉环,自古象征皇权与大一统、何为‘有缺’?我主占据西蜀、荆襄,孙权坐拥江东六郡,天下三分,这便是最大的‘缺’、‘月难圆’,是他对自己有生之年,恐难看到天下一统的悲观感叹、这哪里是说儿女私情,分明是在感叹自己的霸业尚有巨大的缺口,难以弥补。
说到此处,诸葛亮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目光扫过众人、至于‘东风不与周郎便’,此句最为巧妙、赤壁之战,是他毕生之耻,也是他南下战略的转折点、他旧事重提,并非自揭伤疤,而是在进行一次战略试探、他故意将此句放入签文,就是要告诉江东的孙权:我曹操至今仍对东风心有余悸,我军水师未成,南征的‘天时’依然不备、他这是在麻痹江东,让孙权以为他短期内绝无南下之意,从而放松警惕。
而最后一句,‘一枕黄粱梦未安’,则是他所有心计的,也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他的‘黄粱梦’是什么?是统一天下,是九五之尊、但这梦为何‘未安’?因为西有我大汉皇叔,东有江东孙权、两强并立,如两根尖刺,让他夜不能寐、他借一场虚假的解签,将自己的战略焦虑、政治困境与军事意图,包裹在一件看似寻常的家事外衣之下,抛向天下。
一番话毕,堂中鸦雀无声,众人只觉背脊发凉、一场看似简单的求神问卜,竟被曹操用作成了一次集政治宣传、战略欺骗与内部测试于一体的惊天棋局、他借此安抚内部的汉室拥护者,表达自己顺天之心;同时麻痹最大的敌人孙权,掩盖其真正的战略动向;更重要的是,他观察着天下各方对此事的反应,以此来判断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潜在的敌人。
诸葛亮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目光锐利如鹰、曹操明面上示弱于南,其真正的剑锋,恐怕已悄然指向了西边、他担心我军与东吴的联盟愈发稳固,故而先稳住东吴,再寻机图我荆州或汉中、传令下去,命关将军严加防备江陵,同时增兵汉中,绝不可因曹操一场解签的戏码而有丝毫懈怠、他演他的戏,我们只需固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