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男儿缀名,如琢如磨,是一桩需倾注心血的雅事、名字不仅是一个代号,更是父母赠予孩子的第一份厚礼,将伴其一生,潜移默化,寓意深远、一个佳名,当有风骨,有神韵,读来朗朗,思之深远。
溯源而上,汲古为用
中华文脉,浩瀚如烟海,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为男儿取名,不妨从经典中寻觅灵感,让名字自带书卷气与厚重感。
《诗经》质朴纯粹,风雅之始、“嵩高”二字,取自“嵩高维岳,骏极于天”,寓意志向高远,如山岳般崇高、“秉文”则源于“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期望孩子能秉持文德,成为谦谦君子、“翰飞”出自“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后引申为“维此良人,作民之翰”,有高飞远举、成为栋梁之意。
《楚辞》瑰丽奇绝,浪漫奔放、屈子之名“正则”、“灵均”,便为后世开辟了思路、“正则”意为公正法则,期望孩子品行端正,坚守原则、“望舒”是为月神驾车的仙人,其名自带清冷孤高之仙气,意境非凡、“修远”取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寄寓了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探索精神。
诸子百家,哲思深邃、可从《论语》中取“弘毅”,语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寓意心胸宽广,意志坚定、亦可取“思齐”,源自“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醒孩子时刻修身自省、庄子汪洋恣肆,其文中的“逍遥”、“扶苏”(枝叶繁茂),皆有超然物外、生机勃勃之美。
音形之美,和谐并济
名字不仅要有内涵,更需讲究音律与字形的和谐,方能内外兼修。
声韵之协,是为第一要义、名字的声调搭配需有起伏,平仄相间,读起来才会有节奏感,响亮悦耳、试想,“江向阳”三字,平仄相错(平仄平),音律便很优美、应避免全为同一声调,如“张昌商”(zhāng chāng shāng),读来便有些拗口、要避开不雅的谐音,这是取名时的大忌、例如,“范统”、“杜子腾”之类,虽为戏言,却也提醒着父母在定名前需多念几遍,从不同角度审视。
字形之稳,亦不可忽视、汉字是象形文字,其结构本身就蕴含美感、为男儿取名,字形宜选用结构开阔、笔画匀称的字,如“宸”、“赫”、“昂”、“霖”,给人以稳重大气之感、避免过于繁复或生僻的字,一来孩子书写不便,二来在信息化时代,生僻字可能会在登记、办证等环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名字的整体结构也应和谐,不宜一边笔画繁多,一边笔画寥寥,显得头重脚轻。

融汇新意,古韵新风
时代在变,审美亦在演进、在承袭传统的为男儿取名也可融入现代审美,使其既有古典底蕴,又不乏清新俊逸之感。
近些年,一些蕴含自然意象、气质清朗的字词颇受欢迎、如“屿”,指小岛,有遗世独立、内心丰盈之意、“溪”、“辰”、“染”等字,少了一分锋芒毕露,多了一分温润如玉的君子气质、将这些字与传统姓氏或寓意深远的字搭配,常有惊喜、譬如“林见鹿”、“宋清川”,画面感十足,诗意盎然。
单名与双名的选择,也体现了不同的考量、单名干净利落,气场强大,如“李白”、“王维”、但因人口基数大,单名重名率相对较高、双名则提供了更广阔的组合空间,更容易塑造出独特的风格、父母可根据姓氏特点与个人偏好来决定、若姓氏本身比较独特,配以一个响亮的单名,效果甚佳;若姓氏常见,一个别致的双名则更能凸显个性。
取名时,也可巧妙地融入父母的印记、例如,将父母的姓氏结合,或从各自名字中各取一字,重组成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新名字、这种方式不仅独特,更饱含了家庭的温情与传承。
细处思量,避之有道
在敲定佳名前,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思量。
要观察名字是否与姓氏搭配得当、有些字单独看意蕴优美,但与特定姓氏组合后可能会产生歧义或不协调之感。
需考虑家族中是否有辈分字的传统、若有,则应遵循规矩,在既定的字辈下进行选择,这既是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也让名字有了归属感。
不妨将选好的几个名字置于生活场景中想象一番、别人如何称呼他?他自己如何介绍这个名字?一个好的名字,应当是无论在何种场合下,都能让人感受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美好期盼与文化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