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十一月的风,已带上了几分萧瑟之意、围炉夜读,翻阅那些泛黄的纸页,古人的智慧便透过墨香,弥散在书房的空气之中、谈及风水阳宅古籍,并非是谈论玄虚之说,而是探寻古人如何营造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一份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哲学。
溯其源流,当推《黄帝宅经》、此书开篇即言:“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寥寥数语,道破了阳宅风水的核心精髓、它并非将宅邸视作冰冷的砖石瓦木,而是看作一个有生命、有气场的有机体、经中将阳宅比作人体,“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这种拟人化的比喻,生动地阐释了住宅与外部环境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理想的居所,其周遭的山川河流、地势走向,都如同人的体魄血脉,必须完整、和谐、充满生机、此书的智慧在于,它强调的是宏观的环境观,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居住环境上的具体体现,为后世所有阳宅理论奠定了基石。
若说《黄帝宅经》是纲领,那《八宅明镜》便是将这纲领细化为一套可供操作的体系、此书将人与住宅紧密结合,提出了“人命配宅”的观念、它根据人的出生年份,推算出“东四命”与“西四命”,再将住宅同样划分为东四宅与西四宅、其核心逻辑在于,东四命之人,宜居于东四宅,其家中的大门、卧室、厨房等重要区域,应落在生气、延年、天医、伏位这四个吉方;反之,则需避开祸害、六煞、五鬼、绝命四个凶方、譬如,一位“离命”之人属东四命,其生气方在正东、若将家宅大门开在东方,便如同为家宅引入了源源不绝的生旺之气,对家人的事业与健康大有裨益、这套理论条理清晰,公式分明,让普通人也能按图索骥,对自家住宅的吉凶布局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其实用性极强,至今仍是许多风水师勘测阳宅的重要依据。
在纷繁复杂的风水理论中,《阳宅三要》以其至简至要的论述,独树一帜、此书由清代赵九峰所著,他将影响阳宅吉凶的万千因素,提炼为三个最关键的节点:门、主、灶。
门,为一宅之气口,如同人的口鼻、家宅所有的气,皆由此吐纳、故而大门的位置、朝向、大小,以及门前所见之景物,至关重要、门前宜开阔明亮,不宜有尖角冲射、枯树阻挡,否则纳入的气场便驳杂不纯、门若纳吉气,则满室生辉;若纳凶气,则家运不畅。

主,指主卧室或宅中最核心的房间,为一宅之心脏、心脏宜静不宜动,需安稳厚重、所以主卧的位置,讲究藏风聚气,应设在宅邸相对安稳的区域,远离大门、走道等动荡之处、房间格局宜方正,不宜有缺角或过多不规则的形状,方正的格局象征着安稳与中正,利于居住者心神宁静,气场得以凝聚。
灶,即厨房中的炉灶,为养命之源,关系到全家人的食禄与健康、在五行之中,灶属火、安放炉灶,首要原则便是“水火不相射”、炉灶不宜正对水槽、冰箱、卫生间门,以防形成水火相冲的格局,影响家人健康、灶后应有坚实墙壁依靠,象征着食禄有靠,家庭财运稳固。
《阳宅三要》的智慧在于,它抓住了主要矛盾,摒弃了繁文缛节、对于现代城市中空间有限的住宅而言,只要把握好门、主、灶这三大要素的合理布局,便能为整个家居环境打下良好的风水基础。
这些风水阳宅古籍流传至今,其价值已远超术数的范畴、它们所倡导的“藏风聚气”,在现代建筑学中可以理解为创造一个冬暖夏凉、空气流通舒缓的微气候环境、所谓的“纳气”,与现代人追求的良好采光、通透的视野、洁净的空气不谋而合、古人所忌讳的“门冲”、“角煞”,实际上是古代朴素的环境心理学,旨在避免长期居住在给人带来压迫感和不安全感的环境中。
勘舆之学,分为峦头与理气两派、峦头,观的是山川形势,是肉眼可见的外部环境;理气,算的是九宫飞星,是时间与方位的无形作用、古籍中的智慧,正是将这有形之“峦头”与无形之“理气”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环境评估系统、从宏观的选址,到微观的室内布局,每一步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居住品质的极致追求、研读这些古籍,并非为了墨守成规,而是为了汲取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理解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之间那份生生不息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