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即将添丁,喜悦之情满溢,而为这新生命寻一个称心如意的名字,便成了全家人的头等大事、许多准父母从验孕棒出现两道杠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翻阅字典,求教高人,恨不得在宝宝呱呱坠地前,就将那个将伴随其一生的符号镌刻下来、这件充满爱意与期盼的“工程”,是否真的越早动工越好?
给宝宝起名,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是一件极为讲究“时机”的事情、老一辈人常说,孩子的名字要等生下来再取,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迷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周易命理逻辑、核心就在于“生辰八字”、所谓八字,即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所对应的天干地支、这八个字构成了一个人先天命局的密码,其中蕴含着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强弱与喜忌。
一个好的名字,其作用之一便是“扶抑补缺”,即通过名字的字形、字义、音律所携带的五行属性,来平衡孩子八字中的五行能量、若八字中火过旺,则名字中宜用水、土属性的字来中和;若命局中缺木,则名字中当补以木性,以求五行流通,生生不息、这就好比为孩子量体裁衣,必须先有准确的身材尺寸、孩子未出生,准确的出生时辰便无从知晓,八字也就无法排定、此时所取的名字,无论听起来多么文雅响亮,都只是空中楼阁,缺少了与孩子命理最关键的连接点、提前取名,无异于在锁未铸成之前,就凭空想象去打造一把钥匙,其匹配度可想而知。
抛开传统命理不谈,从现代心理学与家庭关系的角度审视,过早敲定名字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起名,本应是夫妻二人情感交流、共筑家庭蓝图的美好过程、但若过早启动,漫长的孕期给了各种意见发酵的时间、爷爷奶奶有他们的期望,姥姥姥爷有他们的想法,夫妻二人之间或许也对名字的风格、寓意存在分歧、一件本该充满温情的事,可能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家族会议”,甚至引发不必要的争执与焦虑、这种压力,对于需要安心养胎的孕妇而言,并无益处。

名字承载着父母的期许、在孩子尚未谋面时,我们对他的想象是模糊而理想化的、我们可能期望他“文质彬彬”,便取名“文轩”;期望她“娴静如水”,便取名“静姝”、可当孩子降生,你或许会发现,这个小生命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与“静”字相去甚远、名字与孩子天生的气质若产生违和感,父母心中难免会有一丝微妙的失落、等到与孩子朝夕相处一段时间,感受他的脾性,观察他的眉眼,再去寻找那个最能代表他的字眼,这样的名字会更贴切,更具生命力,也更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独一无二个性的尊重。
那么,漫长的孕期,面对亲友“名字取好了吗”的关心,我们该如何应对?其实,不妨将“大名”与“小名”分开处理。
在孕期,为宝宝取一个亲昵可爱的小名(或称胎名),是一个极好的选择、比如“豆豆”、“果果”、“小糯米”之类,这些名字充满了爱意,方便家人称呼,能够瞬间拉近与腹中胎儿的距离,是孕期亲子互动的美妙一环、小名轻松随意,不涉及户口登记,无需考虑五行八字,避免了正式起名的种种压力,又能满足大家对新生命的期盼与呼唤。
将正式起名的“战线”推后,并不意味着无所事事、准父母可以利用孕期这段时间,做足“功课”、可以广泛搜集喜欢的汉字,理解它们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文化内涵、可以探讨彼此欣赏的名字风格,是偏向于古典诗词的隽永,还是现代简约的清新、可以列出一个候选名单,将那些音、形、义俱佳的字词记录下来。
待到孩子出生,八字一出,便可请专业的老师结合命理进行分析,从你们精心准备的候选名单中,挑选出最契合孩子五行的组合、或者,在了解了孩子五行的喜忌之后,再从名单中寻找属性合适的字进行搭配、如此一来,既尊重了传统智慧,又融入了父母自己的心血与审美,整个过程从容不迫,最终得到的名字也更有可能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护身符”。
名字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件,也是最长久的一件礼物、这件礼物,值得用耐心和智慧去细细打磨、不必急于一时,让期待在时光中酝酿,待到瓜熟蒂落,与你的宝贝初次见面,再将那份思考已久的深情与祝福,凝聚成两个或三个汉字,温柔地交到他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