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起名太费脑怎么办?
为人父母,大概没有比给新生儿女起名更甜蜜又头疼的事了、一个小小的名字,承载着家族的延续、长辈的期盼,更寄托了您对孩子一生顺遂、品貌皆优的拳拳爱意、这方寸之间的汉字组合,往往让人反复推敲,夜不能寐、当灵感枯竭,选择繁多,不妨暂缓焦虑,试试以下几种法子,为寻觅佳名另辟蹊径。
定个规矩,圈定范围
起名之难,常在于毫无边际的想象、与其在汉字的瀚海中迷失,不如先为自己立下几条规矩,将选择范围缩小,思路反而会豁然开朗。
单名还是双名? 这是最基础的决定、单名简洁有力,辨识度高,但重名率也相对较高、双名则提供了更丰富的组合空间,便于融入更多寓意和音韵上的考量、不妨先定下这个基调,便可筛除一半的选项。
有无家谱字辈? 许多家族仍遵循字辈排行的传统、若有,则其中一字已定,您只需寻觅另一个与之匹配、相得益彰的字即可、这不仅是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也极大减轻了起名的负担、若无此传统,也可与家中长辈商议,是否希望在孩子的名字中嵌入某些带有纪念意义的字词。
明确期望,寄托寓意、 您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希望他(她)温润如玉、谦和有礼,还是坚毅果敢、志存高远?是将“仁”、“德”、“信”这类品格根植于心,还是愿其拥有“清”、“雅”、“朗”这般气质?将这些美好的期许写下来,变成一个个关键词,例如:智慧、康健、安宁、旷达、灵秀、然后,围绕这些关键词去寻找相关的汉字,目标会变得异常清晰。
灵感从何处寻?
规矩定好,便可开始寻字、灵感并非凭空而来,它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里。
诗词典籍,取其风骨、 “男楚辞,女诗经”的说法流传已久,不无道理、《诗经》的文字古朴纯美,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可取“呦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取“蒹葭”、《楚辞》则瑰丽雄奇,气势磅礴,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取“修远”、唐诗宋词更是取之不尽的宝库,李白之“清辉”,苏轼之“东篱”,辛弃疾之“稼轩”,字里行间皆是风骨与气韵。

天地万物,化为名字、 自然永远是最佳的灵感来源、山川湖海、草木鸟兽,皆可入名、男孩可取“嵩”、“川”、“帆”,寓意稳重辽阔;女孩可取“溪”、“月”、“汀”,尽显温婉灵秀、草木之名尤为雅致,如“木槿”、“紫苏”、“青衿”,既有草木的清新,又带一丝古典的韵味。
音韵之美,悦耳为上、 名字是用来呼唤的,一个好听的名字会让人心生愉悦、在选字时,务必与姓氏连在一起,大声多念几遍、注意声调的平仄搭配,避免全部是阳平或去声,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感、要格外留意谐音,有些字单看寓意甚好,但与姓氏组合后,若产生不雅的谐音,则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小烦恼。
避开那些常见的“坑”
在起名的过程中,有些弯路可以提前规避,让整个过程更为顺畅。
爆款名字要三思、 每年都会有一些高频出现的名字,如“梓涵”、“一诺”、“浩宇”、这些名字固然好听,寓意也不错,但过于集中也让名字失去了独特性、试想,当一个班级里有三五个同名同姓的孩子时,会带来多少不便。
生僻字之困、 有些父母为了追求独特,会选择一些非常生僻的汉字、这样做固然不易重名,却可能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诸多麻烦、从办理证件、录入系统,到老师同学的称呼,甚至是将来的社交,一个难以辨认、难以输入的字,都可能成为无形的障碍、名字是沟通的桥梁,而非炫技的壁垒。
过于宏大或拗口、 名字的寓意虽好,但不必过于宏大,以免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笔画过于繁复、结构过于复杂的字词组合,书写起来也颇为费力,对年幼的孩子而言尤其不友好。
放下焦虑,做出选择
当您经过一番寻觅,手上有了三五个心仪的备选名字时,不妨停下来,不再去搜寻更多。
将这几个名字分别写在纸上,仔细端详字形是否优美、结构是否匀称、然后,将它们与姓氏组合,反复、大声地朗读,感受其音韵流转、可以想象一下,在不同的场合呼唤这个名字时的情景。
很多时候,那个让你第一眼看到、第一声念出就心生欢喜的名字,往往就是最合适的、起名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它凝聚了爱与希望,不必用纯粹的理性去苛求完美、您赋予孩子的第一个礼物,只要是真心诚意,便是千金不换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