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天才”二字,落于新生麟儿的户籍册上,这背后承载的,是为人父母最朴素也最炽热的期望、这期望如初升的朝阳,温暖而耀眼,盼着孩子未来能聪颖过人,出类拔萃、这念头,可以理解,也值得尊重、名字,本就是父母赠予孩子的第一份厚礼,是伴随一生的符咒与祝愿。
在我们落笔之前,不妨将这份炽热的期许稍稍搁置,用更长远的目光,审视“天才”这两个字可能带来的千钧之重。
一个名字,首先是孩子自我认知的起点、当他牙牙学语,第一次念出自己的名字“天才”时,他尚不知其意、但随着年岁渐长,从他人的口中,从字典的释义里,他会慢慢理解这两个字的分量、这分量,起初或许是自豪的源泉,是他在同龄人中独树一帜的标签、可当学业的压力、成长的烦恼接踵而至,当他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并非无师自通,当他第一次在考试中失利,当他看着邻座的同学轻松解开他百思不得的难题时,“天才”这个名字,会变成一面怎样的镜子?
镜中映出的,可能不再是自信,而是一种自我怀疑、他会想:“我叫天才,为什么我做不到?”“我是不是一个假的天才?”这份与生俱来的高期待,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每一次的平凡与失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对这个名字的讽刺、孩子的人生本该是一张白纸,可以自由涂抹,可以犯错,可以慢慢探索、但“天才”这个名字,却提前为这张白纸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一张不允许有败笔的答卷、这对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而言,无疑是一种无形的枷锁。
目光转向周遭,名字亦是孩子的第一张社交名片、当老师在花名册上看到“天才”这个名字,心中会作何感想?或许是会心一笑,或许是多了一份特别的关注与期待、这种期待,可能是双刃剑、它可能为孩子带来更多的机会,也可能让老师在不经意间用更严苛的标准来要求他、一旦他的表现未能达到“天才”应有的水准,那份潜在的失望,孩子是能够敏锐感知到的。
在同龄人的世界里,一个过于响亮和特殊的名字,往往更容易成为焦点、这焦点,可能是羡慕,也极有可能是戏谑与孤立的开始、“喂,天才,这道题你肯定会吧?”“天才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这样的话语,看似玩笑,却像一根根小刺,扎在孩子敏感的心上、它剥夺了孩子作为普通一员、融入集体的权利,让他过早地背负上一个需要不断去证明的身份、他不再仅仅是“他自己”,而首先是那个“叫天才的人”。

中华文化,讲究中庸与谦逊,追求的是“大智若愚”、“藏巧于拙”的境界、一个过于张扬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与这种内敛的文化智慧是相悖的、古人取名,多寄情于山水,如“浩然”、“清照”;或取义于品德,如“去病”、“信国”、这些名字,如温润的美玉,不炫目,却有深远的意蕴,它们给予孩子的是一种品格的指引,一种精神的滋养,而非一种能力的标签。
那么,为人父母的这份美好祝愿,该如何安放?其实,我们可以将对“天才”的直接期许,化作更含蓄、更宽广的祝福。
若盼孩子聪慧,可用“睿”、“哲”、“明”、“晓”等字,寓意通达明理,智慧深邃、比如“哲瀚”,有智慧广博之意;“明轩”,则显气宇轩昂,豁达明朗、这些名字,同样寄托了对孩子智慧的期盼,却少了那份咄咄逼人的压力,多了一份温和的引导。
若盼孩子才能出众,可用“博”、“彦”、“杰”、“翰”等字,寓意博学多才,俊杰之士、如“博文”,期望他学识渊博;“俊彦”,寄望他成为才德出众之人、这样的名字,是对其潜能的肯定与鼓励,而非对其天赋的预设。
我们更应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比“天才”更重要的品质还有很多、比如坚韧不拔的意志,可以用“毅”、“恒”、“韧”;比如心胸宽广的品格,可以用“海”、“川”、“容”;比如善良正直的德行,可以用“诚”、“谦”、“信”、一个名叫“谦”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或许会因为这个名字时时提醒自己要保持谦逊,这便是名字赋予他的无形财富。
说到底,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希望他能幸福、健康、完整地度过一生、一个好的名字,应当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一叶轻舟,助他远航,而非一座沉重的石碑,让他背负前行、它应该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在他失意时给予慰藉;是一个起点,而非一个必须抵达的终点。
将“天才”这个词,作为我们对孩子的赞美,留在日常的鼓励中,或许会比将它刻在身份证上,更为妥帖,也更为智慧、让孩子在一个没有预设、没有标签的环境里,自由地长成他本来的样子,哪怕他最终只是一个热爱生活、善良正直的普通人,那也是父母最大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