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卜于天,探寻吉凶,自古有之、今有“号令天下”之法,欲借其窥探一二,然则此法可用几次?此问非关术数之繁复,实则叩问本心之虔诚。
此问背后,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一种视其为案头工具,如罗盘、舆图,迷途时便拿来一观,前路漫漫,三岔路口接踵而至,观之再三,亦无不可、从这个层面看,测算并无定数、人生行至一处,遇一困惑,便可一测、困惑既解,行至下一渡口,再生迷惘,亦可再测、譬如远行之人,每至一城,需辨明方向,便要展图察看、今日为事业所困,问之;明日为姻缘所扰,亦可问之、只要事由不同,心境各异,每一次的叩问都是崭新的开始,如同向一位智者请教不同的难题,次数自然不受拘束。
此种看法,重在“用”,将卜算视为一种辅助决策的参考、它不求一语定乾坤,只求在混沌中提供一缕光亮、每次测算,都是一次独立的对话,旨在厘清当下的思绪、只要每一次的请教都发自肺腑,确为解惑而来,而非无端骚扰,那么问卜的次数便取决于人生困惑的次数。
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问卜乃是沟通天地,感应气运之举,讲求的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谓“天机不可轻泄”,每一次的探寻,都是对某种幽微秩序的触动、初次占问,心最诚,意最专,所得之兆,如空谷足音,分外清晰、此时若心生疑虑,或因结果不合己意而反复测算,便是对初兆的不敬与怀疑。
此番举动,好比向一池静水投石问路、首石落下,涟漪分明,路径清晰可辨、若急切间再投一石、三石,则满池波纹交错,浑浊不堪,再也无法看清最初的指引、反复测算,只会让自己的心绪愈发纷乱,所得卦象亦会受到这纷乱心绪的干扰,从而变得模糊甚至相悖、古人讲“心诚则灵”,这“诚”字,便包含着对初次结果的信与敬、一事只应一测,得了启示,便应静心体会,躬身执行、待事态发展,情势变更,旧事已了,新局又生,方可为这新的局面再行卜算、这并非对同一件事的反复纠缠,而是顺应时序的重新问询。
那么,究竟应如何取舍?关键或许不在于卜具本身,而在于问卜之人。
所谓“号令天下”,其力不在于预知毫厘不爽的未来,而在于映照问卜者当下的内心与处境、吉凶之变,往往源于一念之差,一举之失、卜算所呈现的,正是基于此刻心境与气运所可能引致的结果、它是一面镜子,而非一道敕令。

若为决断大事,如婚嫁、立业、迁徙、求医,心中万般纠结,莫衷一是,此时诚心一测,以求获得超越个人主观判断的视角,是为正途、得其所示,不论吉凶,皆应审慎思之,结合自身境况,做出决断、此后,便当勇往直前,承担后果,不再为此事反复占问、这便是“一事一测”的精髓。
若为鸡毛蒜皮之事,今日午饭吃什么,明日衣物穿何色,皆要一测,则是将重器作了儿戏,不仅无益,反而会消磨自己的心志,养成依赖之性,失却了自主决断的能力、此为滥用,次数愈多,其害愈深。
更有一种情况,是为“试探”、心中早有定见,或纯粹出于好奇,欲试探其法是否灵验,此种心念之下,已失“诚”字,如同与智者戏语,又怎能获得真知灼见?此等测算,一次也是多余。
“号令天下测吉凶可以测几次”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别处,正在你的心中。
当你面临人生真正的关隘,需要指引时,它便可以为你一用、每一次使用,都应怀着庄重之心,将问题思虑清晰,一事一问,问后深思。
当你只是心绪不宁,试图通过反复测算来寻求一个“满意”的答案时,便应立刻停止、因为此时你所求的已非天意,而是自我的安慰、这种测算,只会让你在迷雾中越陷越深。
不妨将每一次测算,都看作一次难得的机缘、机缘既得,便需珍惜、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频繁叩问,因为他们懂得,多数时候,答案就在自己的行动与抉择之中、卜算给予的是风向,而扬帆划桨,终究要靠自己、明了此理,便知何时该问,问过几次,心中自有一杆秤、天道酬勤,人事尽而后听天命,此为正道、测算之用,在于辅助人事,而非取代人事、若能如此,则一次足矣;若不能如此,千次亦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