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名,如人之姓,乃立身之本,声誉之源、商海浮沉,成败因素万千,然其名号所蕴含之气运,所牵动之谐音,常在无形中左右乾坤、尤其在企业更弦易辙,图谋新生之际,易名之举,更需慎之又慎、其音之凶吉,往往预示着未来之路的坦途或崎岖。
音煞之害,如影随形
商号之音,最忌讳与衰、败、亏、死、散等字眼相连、此非迷信,实乃人心向背之理、听者闻之,心中顿生芥蒂,潜意识里便将企业与不祥之兆挂钩,合作之心、信赖之情自会大打折扣。
譬如,某科技公司初创,取名“迅捷”、其意在快,本无不妥、然在某些南方方言中,“迅捷”与“殉节”音近,听来令人心头一惊、企业发展数年,屡屡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核心人才流失严重,终究难成气候、后经高人指点,更名为“讯捷”,一字之差,音同而意转,将“殉”之死气化为“讯”之生机,公司业务方才渐有起色。
又如一餐饮品牌,名为“食惠轩”、“食惠”二字,意为物美价廉,本是亲民之举、然“惠”字与“溃”字谐音,日日被人呼之“食溃”,仿佛预示着经营终将崩溃、久而久之,食客口耳相传,总觉不吉,店铺门庭日渐冷落、此名之害,在于音律不察,埋下败根。
更有甚者,将企业名称与数字结合,却触碰了谐音之大忌、数字“四”音同“死”,乃商场中最常见的音煞、若公司名称中带有“四”,如“华四集团”、“四方通达”,即便企业实力雄厚,其名号传播之时,总会带上一层阴霾、客户闻之皱眉,伙伴谈之色变,无形中便增加了沟通成本与信任障碍。
吉音之助,如虎添翼
趋吉避凶,人之本能、企业易名,正是要剥离旧名中可能存在的音煞,注入祥瑞和谐之音,以求声名远播,财源广进、吉音之选,多与兴、隆、发、盛、泰、丰等字眼相关联。

汉字博大精深,一音多字,为择吉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八”谐音“发”,向来为商贾所钟爱、故而,名称中含“八”或其谐音者,如“百发”、“通发”,自带兴旺发达之气场、数字“六”谐音“禄”与“流”,寓意利禄丰厚,事事顺流、数字“九”,音同“久”,象征基业长青,天长地久。
观当今商界翘楚,其名号之音,无不朗朗上口,寓意深远、以“华为”为例,“华”为中华,意正言顺;“为”则有大有作为之意、其音铿锵有力,闻之令人精神振奋,展现出宏大格局与坚定信念、再如“万科”,音近“万科”,寓意万千科学,基业稳固,又隐含有“万客”来朝之意,广纳天下客源。
企业易名,若能巧用谐音,则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某物流公司原名“奔途”,虽有奔波之意,却也暗示着前路辛苦,疲于奔命、后更名为“邦达”,“邦”者,安邦定国,有疆域之意;“达”者,通达四海、二字相合,音律和谐,寓意着其服务网络遍及全国,无远弗届、新名一出,品牌形象顿时由“苦力奔波”转为“行业巨擘”,气象焕然一新。
易名之法,辩证之道
企业易名,不仅要辨析单字之谐音,更要审视全名之组合、一个名字,其声母、韵母、声调的搭配,构成一种独特的音乐感、和谐悦耳之名,易于记忆与传播,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拗口刺耳之名,则会形成阻力,令人望而生畏。
审音,需兼顾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一名在京城听来吉祥如意,或许在粤语、闽南语地区却成了笑柄甚至诅咒、昔日某国外汽车品牌,其名在本国语言中威武雄壮,译为中文后,在某一地区的方言中竟与“没得捞”谐音,令其市场开拓举步维艰、可见,声誉之建立,始于声律之和谐,立足本土,方能放眼天下。
易名之举,亦需与行业五行相匹配、五行属金之行业,如金融、钢铁,其名宜用金石之音,清脆响亮,如“金”、“鑫”、“瑞”等字、五行属木之行业,如文化、教育,其名宜舒展流畅,如“林”、“森”、“艺”等字、音律之五行,与字形、字意之五行相辅相成,方能构成一个能量饱满、气运亨通的商号。
企业之名,是其无形的资产,是其精神的旗帜、在更名换姓的十字路口,审慎考量其谐音之凶吉,不仅是对传统智慧的尊重,更是对企业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体现、一音之差,或天堂,或深渊,此中关窍,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