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咸阳,夜凉如水、秦国相邦、应侯范雎府邸之内,灯火通明,映照着这位权臣脸上深不可测的纹路、案上没有堆积如山的军国文书,却摆着一套古朴的竹签与签筒、这便是传说中能通达幽微、卜问吉凶的周公灵签、范雎,这位以远交近攻之策搅动天下格局、以睚眦必报之性情震慑朝野的谋略家,此刻正静坐于烛影摇红之中,独对神明。
于旁人看来,此举或有不解、范雎一生,是与天争、与人斗的一生、他出身魏国,遭人诬陷,受尽折辱,死里逃生,隐姓埋名入秦、他向秦昭襄王献上的,是吞并天下、惟我独尊的霸道之术,而非敬天法祖、祈求福报的谦卑之道、其心智之深,手段之狠,实为当世罕见、这样一位将命运牢牢攥于自己手中的强者,为何会求助于虚无缥缈的签文?
答案,或许正在于他对解之一字的独到领悟、范雎所求,非是天命的启示,而是人心的镜鉴、乱世之中,人心比鬼神更难测,时局比迷雾更难辨、卜卦问签,于他而言,并非将决策之权拱手让与鬼神,而是通过这一古老的仪式,将纷繁复杂的思绪沉淀、过滤,最终剥离出最核心的症结与最锋利的答案、签文本身是固定的,但解签之人的心境与智慧,却能赋予其千变万化的含义。
不妨设想一幕、当范雎为那困扰秦国日久的近邻强敌而忧心,他拈起一签,上书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此为中下之签,意境迷离,指向不明、寻常解签人或言,前路迷茫,时机未至,宜当固守,不可轻动、此解,稳妥,却也无用。
然在应侯范雎眼中,这八个字却展现出另一番景象、云深不知处,岂非正应了敌国朝堂之上派系林立、互相掣肘、真实意图被重重掩盖的现状?敌之虚实,如藏于深云,难以窥探、而只在此山中,则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昭示、破局之法,不在于向外求索,不必等待所谓的天时,而正在于此山——秦国自身、敌之强,非不可破,其根源在于我之未强;敌之固,非不可撼,其关键在于我之未坚、解此签者,当内修政理,严明军纪,积蓄国力,待到秦国这柄利剑磨砺至锋锐无匹,那笼罩敌国的深云,一剑挥出,自然烟消云社、这便是范雎的解签之道:不问鬼神,只问本心;不求天机,只求人谋。

再设一幕、当其远交近攻之国策推行,与齐、楚等远邦结下盟约,而朝中多有疑虑,恐远水难救近火,反为他人嫁衣、此时若卜得一签,曰:双燕分飞东复西,红尘渺渺难相见、此乃离散之兆,看似凶险,预示着盟约的不可靠。
范雎观此签,或会淡然一笑、他所谋划的远交,本就非推心置腹的兄弟之盟,而是基于利益交换的权宜之计、这双燕分飞,恰恰道出了邦交的本质、秦国与齐国,正如这两只燕子,各有其巢,各有其志,今日之同飞,只为明日之分食、所谓红尘渺渺难相见,更是妙笔、这预示着当秦国专注于吞噬韩、赵、魏这些近邻之时,远方的齐国、楚国碍于地利,只能渺渺相望,难以驰援,从而为秦国的兼并战争创造出宝贵的时间与空间、一支下下签,经他之口,竟成了对远交近攻战略最精准的注脚与肯定、他将签文中的无奈与离别,化作了战略上的清醒与决绝。
由此可见,范雎解签,解的从来不是签文的字面吉凶、他是在与另一个自己对话,一个站在历史高度、洞察人性的自己、周公灵签的古老智慧,如同一个引子,激发他将潜藏于心底的谋略、判断与决心具象化、条理化、每一次抽签,每一次解读,都是一次深度的战略推演、他借周公之名,行的是自己的霸道、签筒中的竹枝,在他手中,与沙盘上的兵棋、朝堂上的舌剑,并无本质不同,皆是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工具。
战国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不信天命、只信人力的时代、范雎身处其中,既是棋手,亦是棋子、他深知,真正的天命,并非写在那些冰冷的竹签上,而是取决于君王的意志、将士的勇武、国家的富强,以及最重要的——谋略的深远、周公的智慧属于过去,而他范雎,要用自己的双手,为秦国,也为自己,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未来。
烛火摇曳,映得他眸光忽明忽暗、他缓缓将解过的签文投入铜盆,火舌升腾,瞬间将其化为灰烬、正如那些被他算计、被他击败的敌人,终将在历史的洪流中化为尘埃、真正的答案,不在签中,而在他胸中那幅早已绘就的天下版图之上。